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东皋古村探秘

2019-10-12 11:16:17 兴化日报(数字报)

特约撰稿  陶 钰  刘岭友  梅立成

9月23日,市住建局按照泰州住建局编辑《乡村记忆——泰州镇村历史遗存档案》的要求,专门组织工作人员运用无人机、数码相机等高科技设备到我市13个乡镇35个自然村拍摄66个历史遗存照片。他们在中堡镇东皋村问巡村里老人,实地查看4个历史遗存拍摄点,认为东邻上官河、北接夏李村、西近戚家村,南连张家舍的东皋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是水乡一座闻名的古村落。

村里陆氏子孙已繁衍29代

《雏凤堂陆氏族谱》初修于明朝崇祯15年,续修于清朝同治12年。据该族谱记载,陆孔修出生于中堡陆氏家族。其始祖陆显卿是明朝洪武元年从苏州阊门迁居于江北扬州府兴化县北35里的东皋庄垦荒种地。陆显卿有陆澄、陆浚、陆渊三个儿子,死后安葬于村东南侧的陆家垛子。在垛子的坟墓中,正穴一世祖陆显卿、昭穴二世祖陆渊、穆穴三世祖陆致恭,陆致恭是陆渊之子。按照古代的丧葬风俗,祖孙三代人要安葬在一个陵园内,表示怀抱子孙。

东皋村自陆显卿迁居时起算,已有近700年的建村史。一代代的陆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人口数量不断壮大。尤其是全国解放后,村里的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生育的男女逐渐增多,现村庄总人口已达1800人。其中陆姓村民占大多数,分化成4支。在数百年间,有的陆氏子孙因生计问题而散居到附近村庄,如兴东镇文远村就有一支陆氏子孙定居,其祖先同属东皋村。目前,东皋村的陆氏子孙已繁衍至第29代。

一家兄弟俩同在村外做官

据传,东皋村村民在农耕时代就有“重文”的习俗,富裕的家庭一般会请私塾先生教孩子读书、写字,再参加朝廷举办的各级考试。四世祖陆廷瓒是明朝宣德元年丙午科举人,捷选文林郎。其孙陆学愈于明朝成化19年参加癸卯科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经魁,即前5名,初任滦州(今河北保定)同知,后又授中宪大夫。陆学愈的儿子陆进自幼聪明好学,闻名十里八乡,与族人陆洁、陆銮号称“三陆”。“三陆”个个才华横溢、文采出众,成为村里的骄傲,也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陆氏先辈们发奋读书、学有所成的故事一代一代流传,给后辈人作出了好的榜样。陆孔修是有“三陆”之美称的陆进之子,其通过科举考试,于明朝正德年间敕封为儒林郎、中宪大夫、滦州(今河北保定)同知,在任时清正廉洁、体恤民众。1982年春,东皋村村民在清理宅基地时发现陈孔修墓地。棺椁完好无损,只有墓志铭、铜镜、砚台等殉葬物。同胞弟弟陆孔旦深受哥哥影响,从小就好学上进,经过科举考试后,也在村外做官,深得当地老百姓爱戴。死后安葬于村庄西北地带。

“五朝元老”高谷曾在村里设馆授徒

据村中流传,村西北角一处大院内,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明式低矮的砖瓦平房,是明朝内阁大学士、“五朝元老”高谷入仕前设立的私塾馆,主要招收东皋及附近村村民的孩子。高谷生于明洪武年间,15岁时考中举人。此后,一边刻苦读书,以考取更大的功名;一边设馆授徒,以收取少量的教书金维持生活。

高谷在东皋村设馆授徒从明朝永乐八年至十三年,共5年时间。在村中培养出大量爱学习子弟的同时,也留下了“神兽”“东皋庄失火没有第二家”“烧熟猪头卖现钱”等民间故事,充分表现了高谷豁达的性格、超人的智慧及当时的生活境况,也深刻表达了一代代村民对其怀有崇敬、感激之情。

国学大师李审言曾在村里创立图书馆

李审言系明朝“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八世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大师和“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在学术界以博雅通识著称,主要著作23种,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编成《李审言文集》。而未收入文集的著作约30种。此外,还有大量佚文、批注、题记、日记、书札等大量资料留传于世。

在国内私人藏书家中,李审言颇有影响。民国十七年冬,他在城区东岳庙桥下范公祠东故居内陈列藏书,筹建李审言图书馆,大量搜集经、史、子、集各类图书杂志、报纸,供来往市民阅读。他受到群众点赞、欢迎,被尊称为“字纸篓子”。日伪军侵占兴化时,李审言图书馆被迫关闭。因李审言亲戚陆大元是东皋村人,李审言的儿媳顾佩珊就与陆大元一起雇船将图书馆内1万多册藏书包装好,秘密运至东皋村,放在三间瓦房里。抗战胜利后,藏书又运回李审言故居,保护了这批珍贵的古籍。

“二临中”在村里办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受抗日战争影响,国内许多学校被迫转移,师生们在不停辗转的情况下教书、学习。当时,兴化乡村地区分布着省内许多临时中学,如“一临中”“二临中”“钟南中学”。其中“二临中”是在镇江沦陷后跟随国民党省政府迁移至中堡镇。为避免日军飞机轰炸,“二临中”又转移至东皋村办学。徐公美、邱子进、徐定一等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担任老师、校长。

“二临中”在东皋村的办学时间很短暂,但在村民的掩护下,较好地维持了战争时期学生们的学业。师生们在残酷的学习环境中锤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学到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新中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建设人才,如葛家澍曾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财务会计理论家。吴调公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美学家。

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