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印记

[篆刻]门外书生
作者:宋兴无
附记:入门不易,常苦于无名师指点,连写下《宿东林偈》一诗的苏东坡尚被老和尚讥为“门外汉”呢。入师门不易,所以神光(慧可)与杨时都有“师门立雪”的典故。
春秋时称民间开业的医家为医门。又称具有群众威望的医门为良医之门。如《庄子·人间世》:“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荀子·法行》:“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
高步瀛论为学之道:“门户之见不可存,而门径之辨则不可不审。”兴化医家以姓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模式为主,父传子、师带徒,传承有序。凡入师门者,弟子在名字中,用固定的一个标志门派的特定的字(从开宗立派的师傅名字中摘取)。如“湖”字门、“亭”字门、“泉”字门、“俊”字门、“斋”字门、“畴”字门、“伯”字门、“鹏”字门、“三”字门等。各有本门绝技和响当当的开创人物或代表人物,有的绵延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不衰,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种医门独特的文化现象,类似于民间艺人起的艺名。“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艺名起得好不好,至关重要,特别是尚未成名时,好的艺名可以先声夺人,借助本门派的影响力,博得好感、引起关注。如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父玉堂,子筱堂,孙女丽堂。也可以称之“堂”字门。
在取名时,民间有忌讳使用长辈名字的习俗。艺名则不同,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下一代的名字里,留下上一代的痕迹,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传承渊源。
弟子入师门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责无旁贷地扛起本门的旗帜,团结本门弟子,继承师门学术经验和医德医风,让本门发扬光大。这些门派,有的传至十余代,有的仅传至二、三代,也有的因为时代的变化,在传承中不再用本门的门号,难以看清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