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派视角看兴化中医
■/朱 杰
兴化医家重视经典,取法乎上,师古不泥,融会贯通,勤求博采,包容并蓄, 辨证活泼,用药清灵,合则万流归一而为一派——以赵魏派为中坚的兴化医派,由于其独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发明逐渐上升为系统的学说,故也称“清灵学派”。分则一源多流而为百家——姚星斋专用经方,是典型的经方家;丁鉴鹏善用附子扶阳,有“附子先生丁大胆”之誉;孔颐伯善用石膏清热,有“孔大胆”“孔一剂”之称;许步仙创新中药西制,擅治肿瘤;姚彝伯谓兴化水网地区与苏吴地理、气候相似,“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其理论多适用于兴化;姚颂岳精于舌诊、善用《内经》方;陈太羲主张中西融合“大同医学”;“外治之宗”吴师机曾在与兴化周庄接壤的姜堰俞垛行医12年,外治疗法在兴化蔚然成风。
陈太羲先生在《重印赵双湖先生<医学指归>前跋》一文中评论兴化医家的不同流派:“经方大剂,著于吴氏成斋;时方轻巧,名于魏氏荫塘;至于江氏元礼之妇科、崔氏亮畴之幼科、徐氏丽泉之外科,亦莫不世守所业,如响斯应……”
苏轼说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逸气盈怀,烟云满纸,敏捷灵动,卷舒自如,虽是说的文章风格,对流派的研究者和传承人也应当有所启发。流派的要义,离不开充沛洁净的泉源、通达无碍的河床、奔流不息的活力,还要有行止自如的智慧,止则润物无声、静水照大千,行则飞珠溅玉、百川归大海。
智者乐水,水是生命的源泉。《荀子·宥坐》云:“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说:“你看那流水,滋养着万物却看似无为,就好像德操;它流向低处,弯弯曲曲,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就好像义;它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就好像道;它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就好像勇;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就好像法;若充满某个空间,不留缺漏,就好像正;它柔弱细小,无微不至,仿佛明察秋毫;大浪淘沙,荡涤灵魂,就好像善于教化;百折不回,无语东流,就好像意志。孔子感叹:“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相传,洛河水清,黄河水浊,水边的伏羲,看到河洛汇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因而触发灵感,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上善若水,水是兴化的灵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范仲淹在兴化任上,于城南旧三闾大夫庙旁建了“沧浪”与“濯缨”两座亭阁,并赋诗云:“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范仲淹将“水”的德性注入兴化,而云则是水的另一种形态。
兴化医派的开创者赵术堂,字观澜,是因为《孟子》有“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古训;号双湖,是因为他的胸中装着甓社湖和得胜湖的浩浩湖水。兴化医派的继往开来者,也是“见大水必观焉”的智者,懂得从壮阔的波澜去领略江海的伟大。研究学术流派,并不是要回到原点,故步自封,而是为了追本溯源,继承开新,让流派的“天光云影”活泼泼地再生于今日临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