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荻垛镇建烈士陵园,89位无墓烈士英魂归家

2021-05-20 08:46:40

本报讯(记者 韩 婷 通讯员 何晓雯)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一座座刻有红五星的大理石烈士墓庄严肃穆。这是荻垛镇前不久建成的荻垛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位于荻垛镇郝家村。5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烈士陵园,陵园义务管理员郝松山正用抹布擦着烈士墓的大理石台面。“每天擦一擦,又不费多少时间。”他说。郝松山是郝家村村民,他在陵园西侧建有30多亩生态桃园。

烈士陵园占地8亩,由烈士墓、纪念碑、纪念广场组成。纪念碑高13米,碑身正面上书“荻垛镇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侧面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体正面是荻垛镇党委、政府题写的《序》。烈士墓共141座,为褐色大理石材料建造。烈士牺牲年代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建国后。这些英烈中,年龄最小的烈士名叫周兆珍,牺牲时只有18岁,时为某部排长,在1949年4月的大陈岛战斗中壮烈牺牲;烈士王裕胜牺牲时任某部营教导员,1947年在盐城伍佑战斗中牺牲;烈士陈洪生2009年11月在南海实弹训练中牺牲,时任空军某部飞行大队长,为牺牲年代最近的一位烈士。

“革命烈士是人民的功臣,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必须树其形、彰其神。”荻垛镇党委书记陈永斌说。今年1月,荻垛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决定建设烈士陵园,将陵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于今年2月启动建设,清明节前建成。

“我终于能为叔子扫墓了。”今年70岁的七子村村民殷树生说。他叔叔是烈士殷宝元,1946年在宝应汜水战斗中牺牲,牺牲时才20岁。由于牺牲时没有任何遗物,家里也没有给他筑坟墓。今年清明前,镇里为他在烈士陵园建了墓。清明当天,殷树生带着老伴及儿子、儿媳、孙女一家三代人前来墓前祭奠、扫墓。那天扫墓时,他在外工作的儿子、儿媳跪在墓前动情说:“爷爷,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永远记着你!”

“全镇像殷宝元这样的烈士有89名。由于牺牲在外地,没有遗骸、没有遗物,因而家里一直没有为他们建墓。他们的英名只是躺在档案馆的名册上。”荻垛镇民政办主任杨础全说,为褒扬英烈,让子子孙孙铭记他们,镇里为这些先烈分别建墓,在墓石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及生平,供后人瞻仰、纪念。

1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