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长松:夕阳余晖 点缀美丽乡村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乡村振兴再发力。”这是陈堡镇农业关工委副秘书长姚长松的真实写照。从事基层农技工作几十年,姚长松由村农技员成长为高级农艺师,退休后他成立蔬果专业合作社,依然耕耘在深爱的土地上。
如何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让回乡青年有业可创、有利可图?老姚成立了黄舍村蔬果专业合作社,在基地探索 “集聚农业”,即在同一块田里,巧妙利用茬口释放土地能量,产出高于传统农业几倍的收入,在泥土里做出大文章,以此培养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增添后劲。
受姚长松的感召,青年农民姚华远回乡创业。老姚把自己的基地给他作创业试验场,担当生产环节、茬口布局、季节把握、防病治虫、产品销售、人员调配方面的“主帅”,在实战中指导创业技能、立业本领。为了减少姚华远创业风险,姚长松第二年在四林村“割让”出一块60亩的生产基地交给他。当上新农场主的姚华远变得“家大业大”,在家开小超市的妻子也参与到农场的生产管理,家庭年产值100多万元,纯收入50多万元。姚华远华丽转身,变成了一名职业农民。
看到姚华远从事高效农业走上了致富路,黄舍村不少中青年农民也纷纷“凤还巢”,拜姚长松为师,创办各自的果蔬专业基地。“老鸡孵小鸡”产生了连锁反应,形成了气候和规模,“苏中番茄第一村”应运而生,市场一下“拉”到了田头,农民生产不愁、销路不愁。
怎样把农业产业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解决农业“望天收”的现实问题?姚长松探索蔬果生产的茬口布局,合理套种。他连续三年试种秋丝瓜,立秋前播种,育苗时间约20天,移栽到大田,一个月后上市,每年每亩平均收入在2000多元,高的达6000多元,比套种水稻高2至3倍。近年来,他又提出“亩产千斤粮、双万钱”的口号,并进行艰苦的探索。去年,姚长松从扬农大引栽一种紫色小茨菇,试栽5亩。这种茨菇肉紧,吃起来口感好,但由于初次尝试,不少茨菇“沉”在地里,当年亩产只有1400斤。他没有放弃,今年又试种,同时向茨菇盛产区的宝应同行请教采收茨菇方法。姚长松买来机械设备,改“挖”茨菇为“拾”茨菇。他根据去年销售算了笔账,今年种植茨菇亩产值可达1万元。他将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和模式,带动更多的青年农民创业。
“现在我又上岗当上了镇农业关工委副秘书长,今后带领青年农民创业的担子更重了,但对我这个挚爱农业的人来说,又一次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也更有奔头了”姚长松说。
通讯员 许湘山 李荣桦 时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