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藕杭村的甜瓜富了集体甜了百姓

2021-11-01 09:15:24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  全媒体记者 顾日升)10多位扎着彩色头巾的妇女,把一个个椭圆型的甜瓜装到竹篓里,过磅后装上外运的卡车上……这是记者10月27日上午在戴南镇藕杭村杭池果蔬合作社大棚里看到的场景。

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社长王成忠介绍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甜瓜了,总产量25万多公斤,销售收入近70万元。

藕杭村是传统农业村,村集体收入仅靠小厂房场地租金、水面承包金以及土地流转管理费,年收入只有13万元。2016年,该村被泰州市认定为经济薄弱村。经济薄弱,缘于村集体没有产业。如何既使村集体增收,又致富村民,成了村两委会工作的“头版头条”。经过考察论证,村里决定依托生态环境和农地资源,发展温室甜瓜产业。2017年,该村通过上争获得240万元的省级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成立了由村集体经营的杭池果蔬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200亩田作为大棚基地,分批建起80个钢架大棚,种植优质品种的甜瓜。

合作社实行生态种植,基肥施用有机肥,不使用农药化肥,防病治虫以生物防治为主,因此甜瓜口感好,所产的甜瓜十分好销,赢得了浙江嘉兴水果城和上海西郊国际水果市场等客户的青睐,甜瓜一直不愁销。但今年也曾面临过“丰收的烦恼”:前期因疫情的影响,客户的车辆进不来,产出的甜瓜销不出去。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张冬根闻讯后赶到现场,出了个“外销内销一起抓”的“金点子”,并与一些规模企业联系,中秋、国庆给职工发福利时,优先购买本地农副产品。在南京工作的藕杭籍两位领导也当起了“义务推销员”,加上村里的网络销售,最终解决了这一销售难题。

“在合作社务工,活计不重,拿钱还管饭。”71岁村民王成章说。他是合作社的固定工,每务工一天计酬90元,每年做200天左右,务工收入近2万元,另外流转的土地租金还有3000多元。

据介绍,合作社用工50多人,其中固定工20人,多是村里70岁左右、增收困难的老年人。合作社每年支付务工报酬40万元左右,“甜蜜的产业”成为老百姓增收的“聚宝盆”。

“4年来,我们合作社已为村集体增加积累20多万元。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4万元,比上年增加1400元,其中,约有20%来源于合作社收入。只有不断增加集体积累,才能增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实力。”王成忠说。

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