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双溪八景

2021-12-03 09:14:51

□文/陈明干

大邹古称“邹庄”“双溪”。漫长的历史演进、繁华的集镇贸易,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催生了东码头、当典铺、宗祠和古桥等一系列人文景观。被大邹民间津津乐道的“双溪八景”,是古镇商贸、文化、生活繁荣的印证,也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历史画卷。

东埠樯林

埠,码头的意思。东埠,指大邹集镇东码头。

大邹集镇曾四面环水,舟楫穿行。码头在老大街(今双溪路)最东头,人们习惯称之为“东码头”。这里是兴盐界河、大溪河(中心河)和渭水河的交汇处,还有多条内河流经于此。河面呈“丁”字形,水面开阔。东码头始建于明代中期,自下而上有十多级台阶,由每块一米多长的青石板铺成。清初以后,东码头周边一直是集镇的商业核心区域,岸上坐贾行商,店铺一家连着一家,有蛋行、米行、布行、菜行、竹行、草行等数十爿;码头边,泊满了来自县内外的商船、运输船、打渔船以及铜匠、锡匠、补锅匠的生意船。及至近代,还有每天开往兴化、大冈、安丰、中堡、泰州、沙沟等十多班轮船和帮船。

大邹有逢集的传统,曾有牛集、船集和猪集。20世纪70、80年代仍有猪集。每逢集市,四乡八邻的农民把自产的农副产品从东码头搬上岸叫卖。外地人来大邹赶集,也多是乘船,从东码头上岸。拾级而上,从老大街回望东码头,但见人流熙来攘往,河边商船密布,帆樯如林,景象十分壮观。

每到夜晚,百舟灯火倒映水中,与岸上店铺灯光交相辉映,形成古镇不夜天的景观。

老街人潮

老街,即今天大邹集镇的双溪路东段,亦称“老大街”。它曾与东码头、南街、北街和石头街一道,形成繁华的“商业圈”,带来大邹集镇雄厚的商贸经济,使大邹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商贸重镇。

明朝中期,大邹集镇东码头沿岸已有农产品商品交换。随着交易量增加,人流物流密集,交易场所不断扩大,老大街、南街、北街和石头街相继形成。其中,老大街东西长约200米,宽4~5米。清初时,四条街两侧已是店铺林立,摊点紧挨。老大街上有酱园店、饺面店、布店、药店、香店、剃头店、酒糟坊、茶馆及酒楼等;南北街和石头街上有铁匠铺、银匠店、棉花店、烧饼店、杂货店、染坊、木匠铺和饭馆等。除店铺外,石头街上还有前茶庵、后茶庵和福神庙三座庙宇。

大邹集镇与数乡为邻,水上交通便利,平日买卖者也较多,若逢集市,老大街、南北街及石头街上更是摩肩接踵、人流涌动,各种买卖声相互交织,声浪如潮,构成了一幅忙碌、喧闹的景象。

当铺深院

早在清康熙年间(1661~1722),大邹集镇上班氏便经营当典铺。其时,班家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有农田近千亩,耕牛一百多头。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丹阳商人张九锡来到大邹,花巨资从班氏后人手里购得当典铺,并重新改造修建。

改建后的当典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营业、仓储及居住用房114间,其中后侧建有上下两层共24间的楼房。西北角设有望风台,登楼可俯瞰整个当典建筑群,驻守值勤人员日夜巡防。当典铺还建有风火墙、风火巷、花园、浴室、茅厕、厨房、水井等建筑;内有大小天井16个,设有明巷和暗道,曲折幽深,平时虽相互贯通,但非知情人不能轻易找到出口;遇有火灾、盗匪时,巷道可随即关闭,使其各成独立院落。水井特别大,井口能放一张大桌子,四面可坐人打麻将。水井紧靠当典铺中心的首饰房,其间设有专门通道,遇有土匪抢劫时可往井底藏匿贵重物品。

其时,大邹集镇是盐城以南、兴化以北乡村的主要贸易中心,此当典铺也是该区域内最大的当行。该当典铺还办理“通兑”,帮生意人将银两换成银票带走,或将银票在此处兑换成银两。

当典铺位于今天大邹当典巷西侧。张九锡经营当典铺后,又历经三代,到抗日战争时期衰败,其玄孙张健将家产全部卖完,只留旧屋三间。这家当典铺在大邹集镇上存续了200多年。

浮暄夕照

大邹集镇上曾有一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老浴室,名叫浮暄池澡堂。“浮暄池”三字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写。

浮暄池澡堂原址在今天大邹集镇丰乐路东侧、初级中学东大门对面位置,系郑板桥表兄的父亲、当典铺老板班氏所建。

浮暄池澡堂只有一个浴池、两个堂口,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顾客都是老板的客户或亲友,每天晚上洗澡的只有一二十个人。

郑板桥年少时,随继母郝氏住在娘家——兴盐界河北侧的盐城郝荣庄,常随家人到大邹班氏家中做亲戚,并在此澡堂洗澡。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郑板桥考中秀才,在郝荣庄坐馆教书。此时,澡堂已由郑板桥表兄班氏经营,应表兄相请,郑板桥为澡堂题名书写“浮暄池”三字。浮喧,嘈杂喧哗的意思。郑板桥将“喧”字写成日旁的“暄”字,是希望表兄的澡堂白天和夜晚都经营,让更多的人前来洗澡。表兄班氏请石匠将字刻在一块白条石上,刷上黄漆后,镶嵌在浴室大门之上。

后浮暄池澡堂毁于战火。民国初期,又由镇上班姓等几户联合,在原址上重建。人们还从瓦砾中找出浮暄池石刻,重新嵌在大门之上。新浴室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更多浴客得以沐浴。

浴室大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木框,四边用玻璃镶成,里面放一盏小灯。浴室的天井里竖着一根长长的桅木,每天傍晚,几盏红灯笼就升到了桅木顶端,周围村庄都能看到。夕阳西下,浮暄池石刻在太阳余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墙上的玻璃灯火、桅木上的红灯笼,以及进进出出的浴客,构成了古镇一幅恬静、祥和的生活画面。

1950年至1953年,地方政府新建大邹小学,将此浴室拆除,材料用于建校。20世纪80年代初,大邹酱厂职工发现刻有“浮暄池”字迹的石块,其时正逢兴化县人民政府收集有关郑板桥的文物,大邹乡党委政府派人用小轮船将此石送往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此石刻现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兴化博物馆内。

邹祠槐荫

邹祠,即邹氏宗祠。

邹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址位于大邹集镇老大街上,今双溪路与丰乐路交汇处东北位置,坐北朝南。东北侧与当典铺为邻,西为原都天庙巷。宗祠占地面积95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也是周边乡村中最为壮观的家祠。

宗祠共三进,每进七间。第一进南临大街,其他两进都有十几米宽的天井,每个天井内长着一棵高大的槐树。宗祠地势呈梯形,前低后高,寓意后步宽宏。每一进的门前设有三级台阶,所有房屋均为砖瓦木结构,每根木柱有垫脚石鼓。梁柱、栈板、门窗、栅栏都是枣红深漆,房屋外墙及围墙为水磨的小砖砌成,各房屋山墙设有风火墙。

第一进的西山墙上设有一块直径150厘米、呈圆形的水磨方砖,上面雕刻着立体的“和合二仙”图。第二进七间全部是没有中柱的柁梁,空旷的室内主要是为祭祀时方便族人摆桌设席;第三进大厅北墙中央悬挂着威风凛凛的大邹邹氏先祖、明代武举、被御封为“殿前大将军”的邹天明画像。

邹氏宗祠高墙大院,院中槐树挺拔茂盛,粗壮的树干得由两人合抱。茂密的枝叶和成串的花朵不仅覆盖宗祠的院落,还越过院墙,横生在大街上,给行人以浓荫和清香。

1943年秋,为抗击日寇和伪军侵犯新四军解放区,阻止敌军汽艇行进,地方抗日政府组织大邹百姓在盐城郝荣庄南大河口打暗坝时,因需要打坝材料而拆毁此祠堂。

隆庵钟声

隆庵,即隆兴庵。

隆兴庵俗称“大庙”,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为大邹邹氏家庙,位于现团结桥北、抗大遗址东侧的高墩上。隆兴庵建筑雄伟,飞檐翘角,三进三天井,还有两排厢房。第一进中间是笑佛像,两旁是四大金刚像;第二进是大雄宝殿,殿的东南侧,一口用紫铜做成的1米多高的梵钟吊挂在钟架上,旁边悬挂着一根系着红绸的用于撞击铜钟的木杠。第三进中间是观音菩萨站像,两边厢房为僧人的住房、伙食房。隆兴庵最多时有十多名僧人,周围村庄的一些修行老人都来敬香。

每天,隆兴庵的僧人要撞击梵钟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08下。早晨是为了警醒世人从睡眠中觉醒,夜晚则是唤醒世人的昏昧混沌。钟声悠长,低沉洪亮,无论早晚,都会在古镇上空回响。

1944年夏天,大邹百姓为阻击日军汽艇在兴盐界河行驶而拆庙打坝,隆兴庵从此消失。

班家水梁

水梁,古代对桥的别称。班家水梁即班家桥。

班家桥位于大邹集镇东夹河上。明代之前,小河面即架有小板桥。随着时间流逝,河水浸蚀,小河逐渐扩大。清代康熙年间,古镇商贸已经繁华,小河西岸建有若干店铺,河东有班姓人家的近千亩粮田。为来往方便,班姓人家特地从江南运来两大船杉木,将小板桥拆除,兴建了三孔大木桥。桥桩紧靠东西两岸,中间一孔较大,近10米宽,来往可并行两条船。桥桩都是粗大的杉木,桥面用长木板铺就。桥面两侧设有木栏杆,栏杆中央的一块木板刻有“班家桥”字样。班家还在东西两侧桥头设木质凉亭,既是商人经营之摊位,又成路人避阳躲雨的歇脚之处。之后各个时期,集镇官员常对木桥加固修理。此桥虽为木桥,常年经受日晒雨淋、河水浸泡,但始终稳固横跨小河两岸。

班家桥古朴、牢固,驻足桥面向南看,东码头边商船密布,人声闹嚷,一片繁忙;向北眺望,则是大河滔滔、波光粼粼,远处还有绿色田畴。一边是喧闹的尘世,一边是自然的风貌,此桥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

1974年,大邹人民公社拆除旧木桥,在原址上建了一孔半圆形水泥拱桥。2016年,大邹镇政府再建此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0米,宽4.3米,大理石栏杆,颇具古风。

白汪晨雾

白汪,指的是大邹班家桥向北至兴盐界河处的一大片水域,面积宽阔。

白汪与两个传说相关。清代,大邹集镇有一道士名叫邹赛,独居于今集镇北侧陵园附近。他痴迷道教,且炼丹制药,帮百姓治病消灾,不管走到哪里,见到穷人生病就医治,且分文不收。陵园四周皆河,虽无舟楫,邹赛却总能腾空水上,来回自如。某年的农历五月十九清晨,东北方红云满天,地面上祥云升腾,道人邹赛与他相依多年的老狗端坐云上。不一会,祥云连同邹赛的住所一同卷起,升空而去,地面上留下了一个偌大的水塘。每逢干旱年份,这水塘里始终清水汪汪。后来,人们便将这里称作“白汪”。

另一个传说是,大邹清代首富班家,耕牛有百头之多。夏天的傍晚,为避免水牛遭受蚊虫叮咬,便将众牛赶到这片水域淹水过夜,俗称“下汪”。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了白汪汪的牛汪塘,之后,此处便称为“白汪”。

白汪是大邹境内最为宽旷的一片水域,一年四季,白汪河水茫茫,群鸟飞翔,渔舟荡漾。春与秋的清晨,常见水气蒸腾,雾气弥漫,飘渺的水雾笼罩河面,如梦如幻,给这片水域也给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

4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