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扁舟往来无牵绊

2021-11-19 10:43:41

扁舟往来无牵绊

——关于板桥道情的一些往事

□文/汪夕禄

二十多年前的午后,微雨的间隙,有彩虹现于天空东南角,七彩如桥。一男一女,从轮船码头上了船。这艘轮船来往于兴化和泰州,每天都有,不快,停好几个码头。这男女不像旅客,神情不似,没有因等待而表现出的焦虑,也没有旅行的疲惫,他们的疲惫不在脸上,而体现在整个身体的每个动作上面,是深入骨子里的累。他们向你走来,带着一种让人忧伤的气场。

他们不说话,坐下,将乌黑的胡琴放到一边,拿起渔鼓和简板。原来,他们是唱道情的。然而,他们又将渔鼓和简板放下,拿起了胡琴。胡琴很普通,黑色而小巧,显得生硬。男人抖了抖琴弓,一串如水的韵律倾泄而出。顿了顿,男人的左手爬上了琴弦的最上端,又急速而轻柔地爬了下来,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往下爬,爬到琴筒,像触到了什么,又猛地滑了上去。我们从他的琴声中听到了一群马,它们奔驰在草原上。忽然,男人的两只手都停了下来,像是自语又像是对周围的听众说道:“下雨了,空气潮,琴皮松了,不好听,渔鼓也是,拍不出力道,还请你们包涵。”他的声音低极了,抚摸着因雨天而松弛下来的琴皮,充满了歉意。

“我们还是给各位唱唱板桥道情吧。”男人放下胡琴,又拿起了渔鼓和简板。

郑板桥已经很长时间没吃到家乡兴化的鱼鲜了。在京城,多的是达官贵人,多的是世态炎凉,却没有可口的饭食,不如归去,做一个世外之人。那一年,郑板桥游历了长安、洛阳等地,最后抵达京师。北京是大清国的中心,所有士子文人向往的圣地。郑板桥逗留于此,原是想多结交一些权贵,好被人赏识推荐,能走上仕途一展抱负。这样的想法原并不可耻,那时的风气,没有人推荐,你即使考中进士,也可能无官可做,蹉跎岁月。可惜,板桥的性格天生狂放,常喜发惊人之语,再加了相貌平平,为达官贵人们所不喜。

这个时间段的板桥是痛苦的,他知道如何做更讨权贵的欢心,可是,他的内心却又不想那样去做。天生的个性与要他伪装出的表面相抵触。所以,在很多场合,他变成了一个狂放不羁的人物。这样的板桥自然得不到权贵的认可。干谒之途,要么以钱开路,要么完全放下自尊和自我,匍匐于权贵座下。板桥没有钱,又不能完全放下,那只能失败。他在《自遣》一诗中写得很明确“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我郑板桥已经收住了,可是,还不能见容于当道。那么,只能“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还是回去吧?还是回去吧!

多年之后,板桥这样写道:“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今十二年而登第,其胸中尤是萧骚也。人为贫贱时,好为感慨。一朝得志,则讳言之,其胸中把鼻安在!西峰老贤弟从予游,书此赠之。异日为国之柱石,勿忘寒士家风也。乾隆二年人日,板桥居士书并识。”

《道情十首》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那个男人,先唱了起来。他仰起脸,眉眼间有烟雨之气,只是这烟雨被生活所污,就现出落魄和颓唐。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男人的声音苍凉而委屈。

船上的人们都安静了下来。一段唱完,男人轻敲渔鼓,女人接了上去。起先人们都将目光集中在男人身上,竟然都没有注意女人。女人穿着蓝色的工装服,这衣服也许不是她的。她身躯娇小,黑而且瘦,如果不是一双晶亮的眸子,她简直就像一根僵硬的木头。然而,也不是这样。当女人的声音响起的时候,她忽然就活了过来。她的声音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好声音,沙哑,可是这样的沙哑却比一般的甜润耐听。这样说吧,她的声音是可以让你反复听而不会厌倦的。

想不到女人一曲唱完,竟开口讲了一段话,仍是唱腔,“我本是一扬州落魄女子,只因这兴化风好水好人也好,便在这行驶的轮船上讨生活,我也曾遇过良人和负心汉。后来,遇到大哥,便觉这世间一切都是好,一切都是空,不如在水云间,求得大自在。唱这道情,便也是这等意思!我还要感谢板桥爷爷,是他作这《道情十首》,使我等能够有一口吃的。”

这词不知是她现编,还是事先写好,总之,船上的人听了便觉得和她近了几分。细细看去,这女人也不丑,竟然是另有一番风韵。

雍正十三年的二月,一场艳遇找到了板桥先生。我们来想象一下彼时的先生,他四十三岁了,一面在焦山苦读,一面到扬州卖画。读书为科举,卖画为生计。让我们发挥后来者的想象吧。板桥的心情会怎样呢?那时读书人的路真窄啊。如果不是两榜出身,哪怕做到再大的官也会低人一等。所以,考进士几乎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压力何其之大!想当年,那时还是明代,陆西星九试不第,极度痛苦之下,“遂弃儒服为黄冠”,出世而去。后来,才有了《封神演义》,才有了道教内丹东派的开山老祖。板桥也痛苦,板桥将痛苦写到了宣纸上,作画,作诗,作词,作家书,特别是他的《道情十首》,简直是他情绪毫无保留的宣泄点,是他的止疼药。他反复修改,人们以会唱《道情十首》为荣。

在那场艳遇还没有到来之际,人们对《道情十首》的热爱,只是让板桥感到一丝时有时无时高时低的虚荣,就像如今的心灵鸡汤,只能麻醉一下,过后一切都不会有变化。可是,那场艳遇拯救了他。这样说,可能会遭到研究板桥的学者们反对。一场儿女情事怎么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然而,如果综合考虑板桥彼时的处境,你会赞同的。先生压抑得太久了,有文名,有才名,有画名,却没有功名。所以才有了第二年板桥高中之后的《秋葵石笋图》:“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对于命运多舛的板桥先生来说,这首题画诗是他舒出的第一口气。

板桥在《扬州杂记》中记下了那段佳话。

遇到了这么一个爱慕自己的女孩,我们可以想象,第二年赴京考试的板桥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艺术家的灵感,需要外在力量的激发,这场有情有义的事情当中,既有所谓的艳遇,又有兄弟的情义。板桥可谓幸福!

兴化兴姜河的水流不算快,微雨落在水面之上,细看才能看出漾起的碎纹。轮船还在水面上突突地行着,卷起的浪一层一层地冲击两边的河岸。男人和女人转眼已经唱到了第六首: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风打雨吹。”

男人拍拍渔鼓说道:诸位不知,这板桥爷爷传下《道情十首》,前面还有两个序,煞是有意思,只是文辞太雅,但我看在众的都是有点文水的,也就不妨照吟给诸位了。吟唱之前,再容小可啰嗦两句。问诸位一个问题:人活在世上,为着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父母、老婆,还有孩子。可是,我要再问一句,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辞别父母,抛弃妻儿,去闯那黑洞洞的天地?有人说了,当然是闯世界做一番功业。可是,我又问了,你们看到的那些建功立业赫赫威名的人又哪去了呢?有这流水,有这白云,有这清风长久吗?所以,板桥爷爷几百年前,写下这道情,只为了喝醒后人,不要再沉迷于身外之物。

男人的声音一改之前的委屈,而变为苍凉激越。听众们似懂非懂,只觉得轮船上的空气一下子就空阔开了。这男人的声音竟有这样的魔力,好像也不是,还是板桥爷爷的词好。

早在270多年前,板桥还在范县为官,不论是在家乡,还是京师,他的《道情十首》都非常受人欢迎。

对于《道情十首》在京师的传播,一个叫招歌的幼女(歌女)功不可没。好词好曲再遇上好的歌者,这是一首歌流行起来的基本模式。历史上对这位人称招歌的年幼歌女,并无记载。我们之所以在数百年后还能说起她的名字,全是板桥的功劳。他在《刘柳村册子》里如此说:“《道情》传至京师,幼女招歌道唱之。”

知音难觅,板桥闻听之后,非常高兴也感激。他托京城的友人给招歌带了一点银两聊表心意,而且附了一首《寄招哥》:“十五娉婷娇可怜,怜渠尚少四三年。宦囊萧瑟音书薄,略寄招哥买粉钱。”不愧为板桥,说得又真诚又雅致,板桥钱少,但这也是心意,姑娘你就拿去买点脂粉吧。

板桥做了12年官之后,因为“忤大吏”而归,一担诗书,两袖清风,凭着自己书画上的本事,卖画为生。后应邀游玩至杭州,与杭州太守吴作哲、湖州太守李堂泛舟湖上,“泛舟相访,置酒湖上为欢;醉后,即唱予《道情》以相娱乐”。十数年后,《道情十首》经板桥数度删改,如今生命力仍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得到别人认可,板桥心情自然大好,不知不觉也就喝多了。

轮船还在往前,不远处的码头上已经有乘客向河面张望。当他们看到轮船的影子,码头上立刻骚动了起来,都涌向了河边。这是沿途当中,较大的一个码头。百里水路,这样的码头并不多见。在这里,要上一部分人,同时下一部分人。船靠了岸,停10分钟。

这一次,在这个码头下的人并不多。唱道情的男女就属于这并不多的人中的两个。他们站起身,向听了一路的衣食父母鞠了一躬,收好胡琴和渔鼓,就逆着人流向岸上走去。人们用目光送着他们。

人们都叹息,这一对夫妻不容易呢!轮船很快就开动了,泛起的浪花激起河底的浊泥,船头转了九十度,向终点开去。

唱道情的男人和女人的影子早就看不见了。他们一前一后地走进这个镇子当中,一起走过了一条大街,又一起走过了一座桥,经过了一座庙,再到另一座桥的时候,女人接过男人递过来的胡琴,男人看了看女人,女人也看了看男人。

两人都没有再言语,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各回自己的家了。

“道情”本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是“乐道徜徉之情”的古老说唱曲艺形式。唐代道士,云游天下之时,借助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后来,经文人不断加工,由俗而雅,后又逐渐与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由雅而俗,其间文人出力不少。

板桥道情自清雍正年间以来,一直被人们传唱着。清末、民国时期,兴化许多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擅长演唱板桥道情,陈干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目前,板桥道情的传承单位为兴化市文化馆,个人传承主要是该馆吕冠杰先生。此外,还有兴化市淮剧团陈金巧(女)、刘泽旺、汤红英(女),兴化市文化馆原馆长徐枫树,兴化市图书馆张印芳(女)等。2009年,板桥道情被列入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列入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