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烀 团

2022-01-21 09:37:07

□袁小龙

进了腊月,离春节就不远了。过年吃团是农村人的传统,因为吃团寓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象征着吉祥。

每逢过年前,烀团自然是少不了的大事。烀团,是老家的方言,就是做团、蒸团的意思。早的人家,到了腊月半就开始张罗着烀团的事了,晚一点的人家,到了“年二十四夜”,再忙也得赶着做。

每个村庄都有烀团的“老手”。刚过门的媳妇不知道怎么做,于是要先去“老手”那边请教一番:大概准备做多少团,需要多少糯米,掺多少籼米。糯米和籼米的掺和比例很重要,籼米掺少了,烀的团就太糯太软不成型,不好存放;籼米掺多了,烀的团又会太硬太粗不好吃。

一般来说,不怎么糯的糯米,糯米和籼米的比例掌握在3∶7就好了;如果是糯度高的糯米,糯米和籼米半对半“对掺”,这样做出的团,不软不硬正正好。接着就是浸泡了,将掺好的米用清水淘洗好,放到大桶或缸里浸泡一夜,第二天就能上机轧成烀团的米粉,老家常把它称之为“月粉”。

“月粉”打好后就可以做团了。先用热水将“月粉”搅和均匀,像面团一样,然后做成一个一个团坯子,整齐摆放在筛子或桌子案板上,等候上锅正式烀团。

团坯子也分好几种。有的人家每年还种些“草芦席”,也就是高粱,高粱打成粉做“草芦席团”;有的人家将红豆煮烂做成馅,包到团坯子里,做成“红豆团”,也称“空心团”;不包馅的团,就叫“实心团”。

在人民公社大集体时,生产队有猪坊、槽坊、豆腐坊等,一般人家都是在这些地方的大江锅上用大蒸笼烀团。分田到户后,各家各户都置办了小蒸笼,没有笼的人家,只得等着借蒸笼烀团。或者相处比较好的几个邻居,约好时间,一起烀团。

烀团要用大火烧、烈火烧,不用平常的稻草和麦秆烧。也许白天大家都忙,烀团往往在夜里进行。开始烀团了,家里的人也就多了起来,烧锅的、打水的、装笼的、洗笼布的、出笼“落甑”的,还有那添笼汤的……

冬天的夜,寒气逼人,灶堂口很暖和,烀团的人稍有停歇,也会挤到锅门口暖和暖和一番。

第一锅是冷灶、冷锅,烧的时间会长一些,笼锅的热气慢慢起来,渐渐地,屋里就越来越热气腾腾了。只见那蒸笼上,“呼兹呼兹”的蒸汽直喷,越喷越激烈,那团的味道也四处漫溢开来。

第一锅团出笼,往往需要五十分钟左右,第二锅、第三锅出笼,一般三四十分钟就差不多了。虽然时间差不多了,但为防止出现“夹生团”,仍然要小心地挑开滚烫的笼角,夹一个团出来看一看,确认已经熟透了,才号令式地大叫一声“落甑”……

“落甑”是老家的方言,就是把烀团的蒸笼一层一层地撤下来,然后把蒸熟的团倒落到事先准备好的芦席上。芦席上面要事先洒点水,免得热团粘到上面不好取下。

刚出笼的团,个个鼓鼓的、烫烫的、香香的,个头有团坯子的双倍大。才出笼的团,当然是最好吃的了。第一笼团出来后,主人首先吆喝起来,叫大伙儿赶紧尝一下新鲜的热团。

寒冷的夜里,热团冷得也很快,团上面凝固了一层油油的面子。不久主人便把它收装到笆斗里、角箩里,然后再整理好芦席,浇一浇水,准备第二笼出锅。

就这样,不远人家的公鸡已经开始啼了,东方也渐渐露出了鱼肚白,这时团也终于烀好了。

远远望去,透过稀薄的层雾,那烀团的小屋顶上仍然飘渺着腾腾热气,巷子里散发着阵阵团的香味……

团烀好后,一般都用三九天寒冷的水“养”缸里,过几天要换一次清水,也有人家把它晒成团干子,还有的切成团片子,炸糖年糕吃,用团片子煎糍粑吃,甜的、咸的都可以,风味也很独特。

三春头上下田干活,回家来不及做饭,就烫几个团又当饱又方便。家里来了客人,也是烫几个热汤汤的团,再端上一碟白砂糖,吃得暖暖的、热热的、甜甜的,甚是爽心。

糕团,是农村地道的土特产,城里人家一般不做,也没办法做,因为没有土灶台、没有大江锅,也没有烀团的柴禾。因此,每次团做好了,妈妈总是想着送一些给街上的姑父家,他们一家人见了又新鲜又开心。庄上有几个孤寡老人,他们也不做团,每年总有一些好心人惦记着,等团做好后,送上一淘箩子团给老人过年。

一家一家,团味出来了,年味也就出来了。团味浓了,年味也就浓了。

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