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垛田农民画里的“年味儿”

2022-01-27 09:39:02

画家画年画,孩子学画年画,街道征集展览年画——

垛田农民画里的“年味儿”

垛田农民画创作骨干进校园教授学生画年画。

王一兆所作《蒸年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顾日升 通讯员 王俊杰)四顶“美好兴化”的大红灯笼挂在屋内,长方桌旁妇女们正制作年糕。她们有的捏粉团做糕坯,有的将糕坯装进蒸笼……这是垛田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陈列的一幅《蒸年糕》“年味”农民画。

“这幅画是垛田农民画‘年味’的代表作。”垛田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负责人吴萍告诉记者,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兴化及垛田一直都有吃年糕的习俗,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家庭蒸制年糕的传统便逐渐淡出,而改由机器加工,“没了家家户户蒸年糕,年味儿也淡了。”

1月14日,是秋学期期末,垛田农民画骨干、“垛田农民画进校园”老师王一兆来到垛田街道中心小学上期末的最后一堂课。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画垛上过年的习俗,让孩子们从“年味”农民画中感知那时的年味儿。

“其实,比蒸年糕更有年味的是踏礁磕粉。”王一兆说,他家在王横村,那时,为了方便大家过年磕粉,村里便在庄大街一侧支起了“碓”,搭上棚。过了腊八,家家户户便陆续地把浸好的糯米拿出来排队,然后日夜不息,掌上马灯磕粉。“碓”由臼、杵头和臼梁组成,臼是安在地坪上的石臼,杵头是一根杵米的臼棍,臼梁是一块长长的树段。磕粉时,由两人在臼梁尾施力,每蹬一下,大梁会腾地翘起,然后重重地落下去,臼棍借着它的力量,在米臼里使劲杵一下,不一会,臼里面就会泛起白白的米粉。在臼头,由一名妇女过筛。那情景,热闹极了、喜庆极了。他们便跟着大人后面看磕粉凑热闹。1月21日(农历腊月十九),王一兆又画起了《蒸年糕》的组合篇《踏碓》。

炸草米、酿米酒、虎头服、包汤圆、画福字……位于垛田街道的彪炳艺术培训中心,垛田农民画骨干解善彪、仲憬正指导小朋友画年俗画,一幅幅弥漫着年味的画作贴满了墙。“孩子们画得真好,这些画作又让我回到了儿时的年景。”在培训中心陪孙女画画的张女士说。

为丰富小朋友们寒假生活,培训中心特开设春节特色班,指导小朋友画虎头服、糖葫芦、制红包、舞狮子、绘日历、写对联、包汤园、画福字,让小朋友从画画中品味传统年俗文化。报名参加春节特色班的有200多名小朋友。“那时过年真好玩。”在老师指导下画《炸草米》的张翼小朋友说。

除了学校、校外艺培机构指导小朋友画年画,一些垛田农民画爱好者也喜欢在过年时节画几幅自娱自乐,回味年味。在垛田街道凤凰垛村沙荣莉的家里,56岁的沙荣莉和孙女刘子烨正在画蒸粉团的年画。9岁的刘子烨有画画兴趣,为培养她画画,去年4月,祖孙俩参加了垛田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举办的“多彩垛田艺课堂”公益培训班。没曾想奶奶辈的沙荣莉也越来越感兴趣。寒假中,祖孙俩一起画年画。刘子烨对传统年俗没认知,沙荣莉便描述给她听,让她在脑中形成画面感,然后再画。在画蒸团画中,刘子烨疑惑地问奶奶沙荣莉,现在家里怎么不蒸团了。沙荣莉告诉她,家里不蒸团的原因是因为用了现代生活的燃气灶,没有了过去农村的土灶,同时由于生活条件提高了,街上有团卖了。“那时蒸团真有意义,一家蒸团,邻居都来帮忙,团团圆圆、欢欢乐乐。”沙荣莉说。

一幅大红“福”字缀着不同神态的小老虎。在垛田农民画骨干张义法的家里,63岁的张义法正画“年味”农民画。张法义是退休老师,平时喜欢画虎。“今年是虎年,希望新的一年,疫情都能离我们远去,每个人都虎运当头、虎虎生威。”张法义表示,他要将画的“福”字赠给邻居,让大家虎年更有福气。

如今,垛田农民画创作团体已形成20多名骨干、100多名爱好者,垛田农民画已深深融入到现代墙艺彩绘,应用到新农村的墙壁上、竹泓木船上、农产品包装上及各种陶瓷工艺品上,形成了一系列艺术衍生品,创造了经济收入。吴萍表示,春节后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拟征集垛田农民画“年味”作品并在中心展览。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