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西津渡
□潘仁奇
在镇江,比金山焦山北固山更吸引我的,是一眼千年的的西津古渡。
西津渡古街是依附于云台山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遗迹,这里在古代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千百年来人来船往,成就了这里的繁忙和繁盛。早在三国时期,渡江航线就已固定。“永嘉南渡”时,北方移民从这里登上江岸,踏上江南大地。“靖康之耻”后,韩世忠曾驻兵此地抗御金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迫开埠,英国建领事馆也选址在这里。商船自这里扬帆,“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战舰从这里起锚,“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和平的炊烟,战乱的烽火,都曾升腾在这里的天空。繁荣的印记,屈辱的回忆,亦曾铭刻于这里的山岩。
古街上的建筑很多,几栋英伦建筑风格浓郁的楼宇格外醒目,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1864年由英国在云台山上始建,1888年,英租界巡捕肆意殴打并打死小贩,愤怒的群众焚毁了领事馆,清政府次年赔款重建。这里,浓缩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屈辱和彷徨、挣扎和抗争。
不远处的镇江商会,是动荡岁月里商人们抱团取暖、维护权益的聚所,是近代镇江经济在夹缝里求生存、在团结中求发展的见证。
建立在领事馆旧址上的镇江博物馆,布成历史的长廊,从西周铜尊到唐代金棺,从宋朝瓷器到清时玉雕,从古到今,把更多的沧桑、更长的画卷展示在我们眼前。
一口气攀到山顶,登上气宇轩昂的云台阁,那里可以看到“枕江锁碧流”的三山,可以看到正在变迁着的老城新区,可以看到山下的一排排房舍如花朵般绽放着悠长的古韵和不绝的芬芳。
云台阁上眺望,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炊烟袅袅处,几多风流云散,几处折戟沉沙?几人欢笑,几人焦愁?过去的都过去了,不论是辉煌还是磨难,在历史的江河中都那么微渺,好比水中的一痕波澜,幽幽地泛起,再悠悠地淡去。
回到古街上,对着青石板上深深的辙印,千年历史仿若就在眼前。不同朝代的路基集中在一处,层层覆压,层次分明。尘土堆积着尘土,风霜覆盖着风霜。一眼千年的,不仅是一截截层层叠加的路基,还有千年不散的历史的云烟。
沿着石板路缓缓而行,想象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兴盛、清冷衰落。唐代的青石板,宋代的观音洞,元代的昭关塔。昭关塔是国内仅存的一座过街石塔,金刚宝座的塔型端肃庄严,凌空而架,须仰首而观。塔即为佛,从塔身下经过即礼佛,既是对佛膜拜也是求佛护佑。西津渡口的长江烟波浩渺,怒涛无常,险情不绝,渡江者需要从这里汲取信心和勇气。
救生会、义渡会,就是人们用仁心义胆在危难时刻伸向彼此的一双援手。即便“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只要听到呼救的讯号,他们也会置风高浪急于度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这里和诸多古城老街一样,斑驳的砖墙,传统的商铺,窄窄的街道,左拐右转的小巷。拐角是古街的句读,隐约着别样的趣味和哲理。好比人生,不能一目了然,一眼望穿。跌宕起伏是生命的常态,曲折才是生活。道有弯直,天无恒阴,只要坚持,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就像在这里,即使在山脚,只要仰起头,总能看到巍巍云台阁,昂然在山巅。
云台阁冠山枕江,待渡亭谁人可渡?渡过今生,还有来世?
天色渐渐昏暗,华灯初上,“黄昏灯火西津渡,白昼风烟北固楼”,西津渡的夜晚比白天更美,更热闹。从半山腰的待渡亭俯瞰,依山而布鳞次栉比的店铺,高挂的红灯笼,穿着汉服游弋的少女,一切都变得恍惚。梦回唐宋也好,直面现实也罢,不论时光如何流转,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改变。世事沧桑,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谁能不老?谁不是过客?谁又能在谁的世界里留下几多深深浅浅的脚印?千年一瞬,万事无常,那就善待自己,不负今朝,过好每一天,让现在安稳,让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