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罧
话渔·画渔(44)
出 罧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里下河水乡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它酝酿于万物复苏的春天,而到真正向人们展示的时候,已是百草凋零的冬季了。这道风景有个古老的名字——出罧。
“罧”是个冷僻字,本读“shēn”,乡人却读作cōng。《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积柴水中以聚鱼也。出罧,顾名思义,就是捕“罧”中之鱼了。
早在春天,庄户人家就在荒芜的湖荡中,河道的傍水湾,庄前屋后的沟汊里,栽上菰草、蒲草,撒上菱种,抑或丢些杂草树枝什么的,这就形成了“罧塘”。罧塘是鱼类的天堂,水生植物在蓬勃生长的同时,也给水族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舒适的环境。
等待收获的漫长过程叫“焐罧”。在这期间,罧塘是要保持高度安静的,通常要派专人看护。偶有捕鱼者在“边境”作业,常会惹来护罧人的一顿呵斥。即便是采菱,也只是小心地进行,全没有别处的嬉笑、喧闹。只有在枯燥难耐的夏夜,才会间或听到护罧人拉长了的吆喝声。
秋风尽了,冬天来了,约定一个好日子,大家一起出罧去。先要举行祭祀仪式,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老者满脸虔诚,供上“六只眼”(猪头、公鸡、鲤鱼),点上三炷香,双手握着,朝北磕三个头,祷告几声。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出罧的大幕终于拉开了。
这是一个集体项目,庄户人家该来的都来了,有时还会请来专业的出罧队。大家先悄悄地用竹箔或鱼网把罧塘团团围住,再用同样的方法把罧塘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设置几个“陷阱”,或竹簖式的“迷魂阵”,或长龙似的缳网袋。做完这些,就可以放肆地清理罧塘了,也就是抛掉残草树枝,腾出“战场”。在这当儿,鱼儿受惊后逃窜,自会沿着网箔钻入“陷阱”。你只要不停地从“迷魂阵”里捞鱼,或是定时倒倒缳网袋就行了。而更多的人则是挥着大罱,端着鱼罩,操着捣网,淋漓尽致地卖弄着各自的看家本领。累吗?不累。看着舱中活蹦乱跳的鱼儿,乐还乐不过来呢。罧塘“出”尽了一块就“放塘”一块。俗话说,千罾万簖捕不到一半。罧塘的外围竟也聚集了好多渔船“沾光”,有撒网、丝网、泥网,有老鸦、龙罩……就连下游扳罾的也会借此发点“意外之财”,一罾扳上半船鱼是常有的事。孩子们也来凑热闹,拿着鱼叉、捞海、趟网,背着鱼篓,弄得满身泥水,才不会理睬大人们半是责怪半是迁就的喝骂呢。
这块罧塘太大,半天“出”不了。中午时分,出罧者照例是要“尝鲜”的。拣最大最肥的青鱼、草鱼、鲤鱼,烧上满满一大锅,拿脸盆盛着,倒上家酿的“大麦烧”,盘腿坐在船上,大口喝酒,大块吃鱼。兴趣来了,还会比比酒量和饭量。吃饱了,喝足了,带着醉意,罧塘里重又响起了高亢的号子和爽朗的笑语。岸边站满了人,像是看大戏。过往的船只也放慢了速度,欣赏这别样的风景。
出罧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分享收获。早有鱼贩在等着交易,先卖掉一部分换成钱;余下的分摊,碰上难分的时候,还会抓阄。每逢这样的日子,河埠头上就有一群女人在㓾鱼了。男人们兴奋地开着玩笑,说些荤话,大嫂们自不相让,新媳妇则低着头,红晕飞上了双颊。晚上,户户院落便弥漫起鲜美的鱼味。第二天,就会有人拎上几条鱼走亲戚去。隔几天,家家屋檐下就挂上了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腌鱼,那是提前备下的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