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带忧伤的纯情诗意的少年梦
略带忧伤的纯情诗意的少年梦
——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平友健
近日淘汰旧书,看到了曹文轩的《草房子》,这本书是孩子上小学时买给他的,当时我过了一遍,觉得很有诗意,现又重翻了一下。
《草房子》写的是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在油麻地的小学时光。桑桑善良、富有同情心,他淘气、爱幻想、不谙世事又精力旺盛,他在油麻地这块充满诗意的地方听到、看到、经历并参与了一系列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淳朴、善良、感人、忧伤,它们构成了朦胧又清明、美好又惆怅的影像。
《草房子》文字极具画面感:蒋一轮老师和白雀幽会,蒋一轮立在月下捧着笛儿在吹,四周是微微的风,天上是皎洁的月,面前是托着下巴听他吹笛的心爱的姑娘;浸月寺,它四角飞翘,肃穆庄严,还有风铃清脆的响声,坐在老槐树下的僧人,不急不躁地弹着三弦;这些如诗的画面表达了纯纯的少年情怀,体味着人间的真情美意。一些幽默的童趣写得特别有味道:桑桑为了给鸽子弄个好住处,把家中的碗柜改造成鸽窝挂在墙上;桑桑在河边看到渔船撒网,回家把父母床上的蚊帐改制成一张渔网,撑船到河上打渔;桑桑在三伏天异想天开地套上棉衣棉裤棉帽,在教室中间的空地方转圈;还有秃鹤那光光的秃头及戴帽子的系列段落;这些文字写出了孩子渴望成熟而没有真正成熟的细微心理,也写出了少年对个人尊严的追求。
《草房子》中《红门》这章写得深而广,《红门》中的主要人物是杜小康,杜小康是油麻地最有钱人家的孩子,他家的门是亮而结实的红门,后来杜小康的父亲因为运货船翻了,家道开始衰落,再后来父亲借钱带他一起到老远的芦苇荡养鸭,吃尽千辛万苦,最后鸭子吃了人家渔塘的鱼苗更是债台高筑,接着父亲中风,他的自行车也给卖了,家里的红门也给债主摘走了,杜小康被迫辍学,但他在学校门前摆摊赚钱,自强自立,撑起了这个家庭。这则故事写的是历经家庭变故的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苦痛和面对灾难时的成长,它写的不仅仅是少年孩子的问题,是成长和成熟的问题,是对苦难处理担当的问题。还有桑桑有病那种死亡的体验,这些就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小说,这是人们都需共同思索的东西,所以《草房子》,不能仅仅作为给孩子看的小说,成人同样在阅读后会思考,它表面看似浅白晓畅,实际蕴含深刻的道理。
《草房子》写到的情境跟我儿时生活的情境相似,我小时候住的也是草房子,少年时的草房子并不都是美好的,下雨天常漏雨,有时甚至半夜起来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跟大人一起用盆桶接水。但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特别温馨美好,秋夜清清的天空,月亮挂在树梢上,冬天屋檐下吊着长长的冻冻钉,伙伴们一起在屋檐下掏麻雀蛋,晚上村上南北两派的少年用土块碎砖作子弹开火打仗,有时甚至头都开了花仍乐不可支,还有河水中的青草味儿、下河洗澡游泳、取鱼摸虾的童趣等等,所以读到《草房子》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生活的场景,特别有亲切感。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草房子》适宜孩子看,同样适合大人看。在今天这个功利、嘈杂、浮躁的世界中,成年人读《草房子》,你会感到一丝温暖,你会想起逝去的时光、旧日的淳朴和一些美好的忧伤。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草房子》则适合在夏秋之际,坐在乡村河边的小船边上读,双脚垂在水中,河面凉风习习,偶尔,水中的小鱼儿轻啄你的脚儿,痒痒的,读上一段,再抬抬头,似乎桑桑就坐在你旁边,秃鹤光着油油的脑袋正从对岸走来,你已分不清,是在书外,还是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