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的火
□刘双湖
满街的花灯,映照着小朋友天真活泼的笑脸;摆放的火堆,聚集的人们从火上来回跨越,是消除晦气?不,是迎来红红火火新的一年的开始。十六夜,是兴化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延续,过年的终点。
不论是朱元璋要借正月十五这天派士兵到兴化,刘伯温想救下兴化百姓,教兴化人正月十五不点灯玩灯。还是李春芳因公耽误了回乡过“元宵节”的行程,十六夜补过元宵节。这,是兴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可溯源几百年及更早。十六夜,是火的世界,印证了人文地理,凸显出老百姓闹春争春的情景,即将消除年气,勤劳智慧的水乡兴化人,盘算着“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的日子。
十六夜,太阳快要落山,小朋友的花灯点燃上街,自己动手制作的纸糊的花灯早就难觅痕迹;电动的闪光的会唱歌的花灯从你家我家闪亮流出。传统的花灯,玩出了现代技艺的气息。传统的节日,绽放出人们幸福小康的笑靥。花灯亮,花灯花,十六夜玩花灯在兴化。
大街上巷子头点燃着一个个草把的火堆,这是十六夜的主打内容、主场风景。不时有小鞭炮声从火堆里传出。第一个从上面跨过去的,要先许个愿,据说很灵,心想事成。“豁钝事”,能把去年的晦气跨掉,这是传统的说法。君不见家前屋后有草堆,是有心人在秋收时特意留点干稻草,为十六夜豁钝事做准备。火光映红了姑娘们的脸庞,吸引小伙子一次又一次跨过。老年人在一旁叙说着十六夜的种种习俗,再添一把草,招呼着来人向火堆豁跨。风吹着火灰摇摇直飞,带去多少祈祷和祝愿。火光大的人,克难制胜,妖魔鬼怪不惹身!
十六夜的火,用于晚上炒蚕豆,炸瞎老鼠眼睛。瞎了眼的老鼠寻不到偷吃的路,老鼠害怕十六夜的那“哔哔叭叭”的火声。
十六夜的火,用来点然签柴。签柴那是兴化人特殊的火把。人们高举将事先扎好的约2米长、臂膀粗的芦柴把子点燃,于村前或村后宽阔处边烧边挥舞。签柴像一条飞舞的火龙,引领一群年轻人狂奔欢跃。外村人观其火色,据说可预测年景:火红、火白、火黄分别预示当年干旱、大水和丰收。签柴烧到一半时,用带着火的那一头在地上划个大圆圈,这圆圈就是大稻折子,圆圈多大稻折子就多大。剩下的签柴把子等下秧时插于秧池边,以护秧苗生长旺盛。
十六夜的火,用来烙糍粑。用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糊状,倒入抹过油的锅中煎烙成两面金黄的块状糍粑饼,加糖吃。兴化有句儿歌说“十六夜,烙糍粑,糍粑黏,买块田”,祈望当年能买田置地。把团切片煎烙,也能烙成糍粑。兴化人玩出花样来恭维自己的口胃。
十六夜的火烧过后,还要刮锅子,十六夜时把灶上的锅拿到大门口,把锅上的黑灰刮成一个圆圈在大门口,预示今年没有贼来,据说还特别灵。信则灵,传统总会被现代掩盖,十六夜的火却会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