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何德军
□顾成兴
七八年前,听说老家附近的八尺沟村大规模栽植樱花,打造独特景观。我有点不以为然:一个小小的村庄折腾这非本土的樱花,能弄出啥名堂?后来听说有位在京工作的乡贤是这村上的人,他是积极的推动者。再后来,家乡不断传来消息:八尺沟的樱花开了,樱花大道形成了,八尺沟的新农村建设上了电视、登了报,撩拨得我迫切地想回去看看,更想见上传说中的那位情牵家乡的乡贤。
2017年9月初,我到北京参加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下榻京西宾馆,发现宾馆后身便是国家税务总局。忽然心有所动:心中久仰的那位乡贤不正是在这儿就职吗?随即与他取得联系。只几分钟时间,一辆小车从宾馆门外左侧过来,“唰”地停下,车窗摇下,飘出亲切的乡音:是兴化来的老乡吗?请上车。
随后我们来到了一所宅子。开门进宅,门口一张实木大板,摆放着笔、墨、纸张、字帖等,墙上贴着、挂着许多字画,大多没有装裱。我们打开了话匣子,谈老家,回忆小时候各种顽皮的事,说起相互熟悉的人,彼此许多共同经历、相同感受,会心开怀,滔滔不绝。
何德军远离家乡却又时刻牵挂、心心念念。悠悠寸草心,常思报春晖。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含辛茹苦、操心劳碌,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高中毕业回乡代课任教,母亲极力动员他早日结婚成家。他顶着家人反对的压力报名参军。凭着勤勉、笃实、淳朴、宽厚,他在部队不断成长进步,因为出类拔萃,从河南洛阳调入首都北京,再以优异成绩跨进军校后,转业到国家机关工作。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何德军总是魂牵梦萦情系家乡。每逢节日假期,都尽可能回家走一走、看一看。他常常买许多双棉鞋,挨家挨户送给村上的老人们。他每年主动给乡亲们赠送书画作品,先后给村里60多户人家量身创作满意之作。
早些年,何德军携妻带儿回乡,冬日的寒冷、夏天的蚊虫、泥泞的路道、脏乱差的环境,妻儿都无法适应。清明节间上坟祭奠先人,要用半天时间在田间奔波,脚陷在烂泥地里,每走一步都要费出吃奶的力气。油菜花粉和着雨水,粘黏浸透衣衫,令人浑身不自在。走几步,停一阵子,累得人大气直喘。何德军生出改变家乡的迫切愿望,极力为改变家乡面貌献计出力。
十年前,一位市直机关干部被选派担任八尺沟村党支部书记,何德军听闻甚感欣喜,决定抓住这一机遇,推动促进村庄新农村建设。他主动参与筹谋规划,带头捐资建桥造路,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助力村庄建设。三年时间,路道街巷基本实现硬质化,河道清洁、桥梁畅通,庄中心一块废池塘建成了小游园。后来,镇里安排机关年轻骨干张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何德军利用回乡机会,多次与张明交流畅谈,商讨接力提升村庄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方案计划。即使回到北京,也保持和张明联系,随时沟通情况、献计献策,及时帮助协调问题、化解困难。在村庄环境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何德军提议要推进村庄内涵和品质的提升。经过几番深入思索和研究探讨,他和村党支部共同形成了“理水、活田、赏樱”的村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集“水上观光、文化体验、田园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水乡示范村。
2016年腊月,村里专门规划一块地建设公墓,启动迁坟工程。何德军与同村在浙报集团工作的许佳文相约,专程回家一起做家里人思想工作,协助村干部登门动员,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迁,普通党员主动迁,在外乡贤支持迁,广大村民一起迁”,顶风冒雪带头迁坟。在他的影响支持下,仅半个月时间,全村700多座坟茔全部迁入公墓。
村里组织在外能人捐资认购樱花苗木,打造樱花大道。何德军迅即捐款响应,及时联络几位经商的发小,动员他们带头捐款。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村里顺利筹得90多万元资金,使得樱花大道工程如期实施,并如愿形成一定规模。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打造,八尺沟樱花的知名度持续攀升。清明前后,盛开的樱花如火如霞燃亮了整个村庄。外地赶来兴化看油菜花的人们,一经听说还有个樱花八尺沟,必定设法绕上十多华里,感受一番樱花的烂漫。长期闭塞、很不起眼的八尺沟,转眼间令人惊艳,人气蹭蹭地涨。
除了樱花,八尺沟还有啥可看的呢?何德军又引导村里从文化层面上深入思考,挖掘资源进行开发。家乡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农经助理杨祖荣,自建国初期参加工作就有心留存、收集关于农村工作的各种文件资料和票、证、图、表等实物,还与人合作整理编印了一本书《“三农”印记》。回乡期间,何德军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即刻心有感应,这些资料、实物印证了新中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轨迹,系统呈现了政策调整延续、改革举措历程,十分难得、弥足珍贵。几经努力,杨祖荣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八尺沟村。村里在樱花园的核心区域,建了展览馆,专辟一间馆厅,布置了“三农”资料陈列馆。前来参观者饶有兴趣,驻足阅看,感受颇丰。
2015年,何德军参加全国联考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书法专业硕士。2018年毕业时,全班同学联合举办作品展览。他与同学一一沟通协商,得到大家同意,将展出的60余幅作品全部捐送给家乡。同时,他个人另向村里赠送书画作品20余幅,又联系家乡熟识的知名书画家,征集10余幅作品。争取到一位在京从商的战友捐资支持,在村里的“三农”资料陈列馆旁,建成了书画作品展厅。这座书画展厅,与“三农”馆、樱花园相谐共融、相映成趣,声名远播,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何德军还千方百计为家乡产业发展、经济振兴寻求突破,不遗余力多渠道搞项目、争资金、求政策。他说:为家乡求人讨要我不怕丢脸,我们把家乡建得越来越美,就是对他们的回报。欢迎更多的朋友到我的家乡做客,饱览美丽田园风光,享受人文美景。
去年国庆假期,何德军又一次回家,打电话邀我到八尺沟相会。傍晚时分,阳光洒照樱花大道,连排成片的樱树沐着金色霞晖,一片多彩明艳的秋色。我陪着何德军深切交谈,眺望着眼前美好的乡村景象,他对我细细述说村庄“樱花烂漫,果香田园,枕水朴居,游韵人家”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