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江西会馆”“杨氏当典”将重现昔日风采

2022-02-28 08:50:23

本报讯(通讯员 汤法新 特约通讯员 邹道海)“再不痛下狠手、下决心、花气力实施抢救性保护,所剩不多的古家当,将会在历史的风雨烟尘中灰飞湮灭。”日前,任祖镛、郭保康、汤法新、潘仁奇、曹生文等部分文史专家应邀出席“第四批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论证会“时表示,不能前负古人,后愧来者。

此次论证对象为古民居、商铺、会所、寺庙、祠堂、桥梁等城乡市级文保单位15项,建筑年代有明清和民国时期,规模有大有小,这些货真价实的旧物古董,无不彰显古邑兴化悠远的历史文脉与文化文明传承。

会间,大家踏勘观摩了两处文物修复点。一处位于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玉带路南侧的“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为清朝年间在兴化经商的江西人所建,呈江西江右民居的赣派建筑风格,外墙青砖上镌刻有许多“江西万寿宫字样,历经百年风霜雨雪,至今清晰可辨。江西会馆为研究兴化晚清时期金融、商贸和对外交流状况,提供了实物佐证。

另一处同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文峰路西侧的“杨氏当典”,与路东隔街相望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大院”,同为明清时期兴化名商巨贾“万顺号”南货行产业。杨氏家族原籍江南句容,明朝万历年间进入兴化经商并逐渐做大,鼎盛时期发展成苏中地区最大的工商、金融大族,富甲一方。

杨氏当典以清代建筑为主,砖木结构,体量较大,结构相对完好。过去长期被“搬运一站”占用,前几年腾空让出时已显破败,且胡乱搭建、随意隔间改造,已面貌全非。现在尽量按历史原貌修复维护,使之再现昔日真容。修复工作紧锣密鼓,已近尾声。大家穿行其间,只见曲径通幽,迴廊迂转,大小院落环环相扣,功能各异,别有洞天,不禁啧啧称奇。

“杨氏当典是兴化民族资本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反映兴化经济社会繁荣兴盛的历史画卷。”与会者认为,它不仅对研究兴化当地民族工商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研究我国民族资本萌芽、兴起、发展直至衰亡同样具有典型意义,对其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功莫大焉,祈望兴化文物保护以更大的力度、更广的覆盖、更高的水平不断向前推进,尽可能做到不留败笔,不存遗憾。

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