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兴化年代”
□袁小龙
我美丽的家乡兴化,板桥故里,水浒摇篮,人文水乡,有许多值得自豪、值得怀念、值得欣赏的地方,同时有独特地貌特征背后的故事。
兴化地处江苏里下河腹部,历史上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呈西低东高、四水投塘之势,被人们称为“锅底洼”。
我们国家地形是西高东低,长江、黄河等河流源源不断冲击,大量水流携带泥沙涌向了大海。然后,流失的水土经过荡涤积淀形成新的陆地,每年仅江苏的海岸线就能长出相当大的滩涂面积。
兴化亦是如此,远古的时候是一片浩瀚的大海,一步一步向东延伸形成陆地,沧海变成了桑田。由于不同时期冲积的土沙量不同,所形成的陆地高低也就不同。因沉积土量小了,所以才形成了兴化的“锅底洼”。
后来,人类活动逐渐多起来了,水土流失量大了,冲积平原也渐渐抬高了,所形成的新海岸平面增高,从缸顾、沙沟一带的1.5米左右,增加到林湖、大垛一带的2米多,到戴窑、安丰一带的2.5米以上……渐次递增的地貌,正是这块土地形成的“年轮”和印记。
纵观历史,原来老家兴化,对研究中国历史地貌、森林覆盖以及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重要参照作用。暂且把那个时期称为“兴化年代”吧。
历史创造了“兴化年代”,“兴化年代”也留下了传奇的故事。当年那一望无边的沼泽地,半旱半涝,不便农耕,老百姓眼看着一片片海边田,心里打起了主意,想出了开沟造田的办法,挖河取土,加高成田。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大伙儿都来抢着“造田”,各家各户插草为界,形成了一坨一坨、一垛一垛、一垄一垄、一片一片千姿百态的农田。经过多少年的风雨洗刷和耕翻种植,这些田渐渐变成了“熟田”,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垛田风貌”。每年春天到来,那垛上菜花美丽的风景堪称世界一绝。
独特的地貌诞生了独特的地名,也流传着许多独特的传说。诸如海河、海南、钓鱼、竹泓港、九里港等地名,大多与海有关。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一般选择在高处住下来,择高而安居,居高无水患,垛子上的人家渐渐变成了村庄,也就出现了大垛、荻垛、垛田等特色地名。
这里临近海边,经常遭受海水倒灌洪涝灾害,老百姓苦不堪言。北宋时期,时任县令的范仲淹“以飘浮稻壳为最高涨潮印记”划出了路线走向,成功修筑了防洪堤,人们把它尊称为范公堤。如今范公堤又向东延伸了近百公里,于是,又修建了新的防洪堤。大圩堤内又筑若干小圩堤,圩堤内的低地方叫“圩里”,圩堤外的高地方叫“圩外”,高地方大部分位于南部,因此也称“圩南”,不少圩子后来也成了地名,诸如老圩、下圩、中圩等。
水乡古镇沙沟,这里五县交界,四周“两湖五荡”,一片芦草水荡中,唯有镇中心一块高墩子地,鸟瞰好似一片“江心洲”,兵荒马乱时成了天然的“避风港”,来此避兵的人多了,便成了小镇。当年打游击战时,武装队伍正是利用这块能聚能散的宝地,与敌人周旋,一度建市设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兴化东北部有一块难得的“高地”,古代出兵征战,低凹处不宜屯兵,唯独选在这里大兵安营扎寨,所以被称为“大营”,其它地势低的地方,则小规模屯兵,被称为“东小营”“西小营”。施耐庵后期也正是隐居这里,一览周边水泊泽地,并以此为背景构思,完成了文学巨篇《水浒传》……
当年老百姓那勤劳智慧、开垦辟地、挖沟造田的做法,给后人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这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财富,后来形成了“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
在那“兴化年代”形成的垛田特色,已被成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们更加留念“锅底洼”背后的故事,也更丰富了“兴化年代”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