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呆子”
话渔·画渔(48)
摸“呆子”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这里的“呆子”,可不是说人的,而是指一种鱼,俗称虎头呆子,又叫虎头鲨,学名沙塘鳢。叫它呆子,自有道理。也许是因为长相傻里吧唧的,也许是因为性子懒懒散散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吧。你看啊,黑乎乎的体色,短胖的个头,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再看它缓慢的动作,爱理不理的,受了惊吓即便跑了,过会儿还回到原处,免不了送了性命,这不是呆子又是什么?
知晓了这种呆性,我们小时候没少摸过虎头鲨,从油菜花开一直摸到秋季开学。有时去荒田拾田螺,常看到水洼里有虎头鲨,趴在一片水草青苔中间慵懒地晒着太阳。有人来了,也不见动静。当你伸手去捉时,它才好像刚醒过来,摇着尾巴钻到别处。你只要看准它的游动路线,顺着摸过去,少有落空的。这样摸虎头鲨,因为看到了目标,摸起来也就不算过瘾。我们玩得最多的是在水码头上摸虎头鲨。
村庄的水码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钓鱼、游泳、打水漂……再没东西玩了,可以干坐着“相呆”。这水码头多种多样,有的是在水中打两根木桩,上面搭块木板就行了;有的是水泥浇注的,浮在水面上,俗称“滂鼓”;有的砖砌石垒,一级一级的……这样的水码头因了流水和船浪的冲刷,或许本身就有鱼虾寻食做窝的缘故,砖石缝渐渐扩大,常有像虎头鲨这类的鱼儿藏在其中。好像并不要谁教,水乡孩子都会摸虎头鲨。这原本就是一种游戏嘛,没什么考究的。
记得那时还在上小学,学校边上有座小桥,小桥下就有一个水码头,我常在课间一个人偷偷跑去摸虎头鲨。沿着水下的砖石缝慢慢摸过去,常会摸到一层滑腻腻、软绵绵的东西,那是虎头鲨产下的鱼卵。摸到鱼卵,也就知道肯定有鱼了,抠下一点鱼卵,看看成色,可以猜出“护窠”的虎头鲨凶不凶。如果鱼子亮晶晶的,这是刚产下的,此时的虎头鲨或许因为繁殖消耗了体力,一般不是太凶;如果看到了黑点,这表明小鱼快孵化出来了,此时摸虎头鲨,可要小心了,说不定会把你的手指咬出血来。虎头鲨都是头朝外,时刻提防着一切来犯者。当你伸手去摸时,它自然以为来了“敌人”,总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去咬,咬着的常常是中指,这时赶紧摁着不动,手指并拢抓住它的头就行了。一个窠穴里有两条虎头鲨,先摸到的大都是小的,公的,后摸到的才是大的,母的。虎头鲨的嘴唇像个锯齿,小点的咬着了,手指上会留下细细的牙痕,其实一点也不疼,只是有一种怪怪的痒。可碰上大个的,尤其是小鱼快孵化出来时,一旦被咬着了,那就不好受了。我就见过有一同学没在意,正洋洋自得地炫耀自己的收获,忽然猛一缩手,脸都吓白了,把咬在手指上的虎头鲨一顿乱甩,他以为被蛇咬了。有时没留神,一条虎头鲨从手指间跑了,别着急,只要它的卵还在,虎头鲨马上还会回来,可先摸摸别处,过会儿来个回马枪,笃定逮个正着……你说这虎头鲨呆不呆?
课间十分钟,少不了摸个两三窝的,也就五六条了。放学了,再把村里的水码头挨个摸一遍。摸来的虎头鲨,当然要“交公”。大人常会变着法子,做出好多花样的菜来,有汆汤的,有炖蛋的,有跟水咸菜红烧的……吃着虎头鲨,想着这曾是自己的收获,那真叫一个香啊。
小时候只知好玩,一直以为虎头鲨就是个呆子,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是舍不得尚未出世的孩子。没了亲鱼的看护,那鱼卵会被别的鱼儿吃掉的。这哪是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