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做好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核酸检测人员就是“缉毒者”,兢兢业业只为追寻病毒的“踪迹”;核酸检测人员也是“敢死队”,无所畏惧与新冠病毒面对面,成为医疗机构的“前锋哨兵”。他们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为疫情防控日夜鏖战,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市人民医院的PCR实验室,每天的核酸检测都在3000管以上,检测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负压环境下的工作状态也考验着每一位检测人员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也是一种煎熬,哪怕是拧开管盖、滴入试剂,看似简单的动作也不寻常,他们每人每天要操作数百次。
实验室里悄然无声,但危险时刻都在。病毒核酸提取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鼻咽部拭子标本,病毒传染性极强,操作中稍有不慎,不但实验室人员有感染的风险,更会直接影响到此轮标本检测的有效性。
因科室有大量的日常检验工作,抽调医护人员到邻近城市支援,投入到院内核酸检测的人手明显紧张。据核酸检测骨干赵秋霞介绍,医院核酸实验室固定人员中,王莉、王朝晖都50多岁了,庄严家里有2岁的宝宝要照顾,自己的腰椎由于久坐每次起身都酸痛得不行……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大家不怕苦、不叫累,从白天到夜晚,靠着毅力、责任和信念坚持着。初七结婚的王启茹只休了3天假就返岗上班,因为大家知道:岗位上少一个人,其他人就要多出一份力。
2月21日,医院突然接到通知,要抽调3名检测人员支援苏州,其中的2人当时还在实验室工作,这样一来,检测的任务突然加重。这时,还剩4人的实验室人员,三班制轮换的时间就是吃饭的时间,一直忙碌到凌晨以后。如今的核酸检验团队中,有固定人员7人,每班3人实行三班倒,总有人要加班才能弥补人手的不足。因为相互理解、彼此帮助、团队配合,使得核酸实验室高效运转。
当天采集的核酸样本,必须当天全部完成。住院患者急等着,外出人员急等着,返兴群众急等着,防疫人员急等着……核酸报告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报告,而是时间、生命、通行证。疫情越是紧张,这里的工作量越大,群众的需求就越迫切。
对于PCR实验室的核酸检测人员来说,适应了最苦最难的环境,最难受的不再是高强度的工作量,而是一次次的突然 “袭击”。1月17日凌晨12点多才完成一天的检测任务,正要躺下休息的赵秋霞,凌晨1点多又接到紧急电话:发现阳性样本,密接、次密接人员的样本需要医院核酸实验室检测。赵秋霞立即打电话给科室的徐鸿波,两人当即来到医院继续奋战,密接、次密接的样本一个个结果出来后,天已经亮了,忙碌了一夜的他们又接着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赵秋霞坦言,由于承担了乡镇、企业、机关等地方的核酸检测任务,像这样突然送检的例子经常发生。忙完白天,忙过夜晚,忙到凌晨,当以为要下班了,但突然送来几百管样本,而且突然送检样本肯定是风险最高的、要求最急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完成。
核酸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枕戈待旦,随时做好投入工作的准备。休息人员的手机也必须24小时开机,无论是深夜,还是风雨天,都要做到随叫随到,确保工作量突然增大时能够第一时间到现场支援,需要抽派人手到外地支援时能立即拎起行囊就出发。
对于这样一直忙碌、充满意外、压力巨大的工作,核酸检测人员们从不适应到接受和坚守,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赵秋霞说:“全院同事都很理解我们的工作,科室其他人在需要的时候总能第一时间前来支援;领导也很关心我们,参加科室晨会解决问题,还经常在深夜送来水果,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和温暖。”
在PCR实验室,累是常态,非常累也是见怪不怪。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检测人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不讲条件、不分昼夜,每天都在与可能存在病毒的样本“作伴”,他们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为抗击疫情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通讯员 常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