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农人的苦楚

2022-03-25 08:36:06

陈明干

这几年,我一直在写农事和农具。写作的同时,但凡看见里下河农村生活的文章或书籍,都花时间去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庞余亮是从兴化乡村走出来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离不开我的手。

庞余亮的散文《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短小精练,干干净净。展示了里下河平原上的植物,如盐巴草、油菜、蚕豆、铃铛麦,动物如蛇、蜈蚣、蚯蚓、燕子、青蛙、癞蛤蟆,和人物“我”“我”的父亲母亲等。通读全文,字里行间流淌的坚强、感恩、温暖和乐观,让我内心极受震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描述目不暇接,读来怦然心动,久久不忘。

农家艰苦的生活。庞余亮的少年应该属于20世纪70年代前期。那时的兴化农村,家家生活贫困。为了支撑生活,农户养几只鸡,靠生下的蛋换取油盐酱醋;靠养一头猪,养大后在年前卖掉,偿还平时欠下的债或为孩子添一件过年的新衣。那个年代,有时鸡、猪吃的饲料都成问题,这种困窘的生活令庞余亮刻骨铭心。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家庭如何贫困,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家禽的遭遇,这就更形象了:“猪是最难受的了,它饭量大,偏偏饲料总是满足不了它。人都吃两顿了,泔水还能有多少?”“芋头梃的味道肯定也是不好的,但猪还是吃下去了。”“村庄里除了公鸡的打鸣声,就是猪们在拼命喊饿的声音。”(《早春的盐巴草》)。

农人耕种的艰辛。庞余亮家里种过田,他也和父亲母亲一起割过麦子和稻子。我曾在多篇文章里描写过自己割麦栽秧的场面,但都是表象的。对同样场景的描写,庞余亮的文字和情感在这里升华了:“……抽水机浸漫了那已经疲倦了但还必须重打起精神的土地母亲。土地母亲还要接受嗷嗷待哺的秧苗们,还要和汗水们一起供养它们,直至将稻秧长大。这样的轮回几乎又是我们母亲的命运……”一气呵成的诗化的语言,饱含着作者对土地、对庄稼、对农人父母的感恩之情(《一线灯光穿越平原》)。

农人的隐忍与坚强。农人承受着家庭贫困与辛苦耕种的双重压力,但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隐忍,继续顽强地在这湿漉漉的土地上耕耘。庞余亮从贫寒的农家走出,对农民的苦与痛感同身受,对农民有一种悲悯情怀。在这篇文章里,有多处他发自心底的颂扬农人隐忍与坚强的文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出现:“盐巴草,多像穷日子里的那些顽强。”“铁线草,我喜欢这个名字,它们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线爬满了那片湿漉漉的平原。”(《早春的盐巴草》)“生存不易,梦想更不易,都得好好昔生。春雷响了,正好九九,久违的温暖总让这片湿漉漉的平原上的众生感慨不已。”“是啊,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到了这个季节,就没有闲时忧伤了,也没有闲时快乐了,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最先醒来的虫子》)。“再漫长的寂静,我们也有萝卜来抵抗,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没有一个忧伤的农民。”(《平原上没有一个忧伤的农民》)。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鲜活而生动的语言。《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能让我们学到很多。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