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西水关的草行

2022-04-15 08:44:15

□成授昌

马桥向北,中间是已经填埋的莫家河,泥地,就有人利用了,芦柴围栏里面是长得很好的蔬菜,外面有鸡转着想进去啄食而不得进去,于是围栏外面泥地上时见鸡屎滩。向北走,要沿东边或者西边的砖路走,清爽一些。

向北然后向西走几步,就看到西水关了。

兴化县城周围都是湖泊河荡环绕,县城的土地形似漂浮水面上的荷叶,所以人称“荷叶地”。陆地砌了城墙,四门留了城门,到了水路,就会开一个水上的城门——水关,在河道上建一个拱形的入口,与河两岸的城墙相连,入口处有铁栅门开关。水关的门不大,家乡有一种说法,看到某人夹了一大筷子菜往嘴里塞,就会戏虐地说这是“乱头草进水关”,一船乱头草进水关就相当挤了,可见水关的大小。

有水关河道不受影响,县城外河水自西、南两关进城,从东、北两关出城。西水关的河是城内市河的入水之源,也是雨季泄洪的通道。

西来的大溪河与横泾河的水在西门外汇合,由西水关入城叫北市河,河水向东转北经东西向的“糖坊桥”向北再向东流入海池,最后出北门水关。

我小时候就没有看到过水关,西水关只是河道的一个入口,入口两岸都是高高的土墩子,那是旧城墙的遗留。没有看到水关,但是看到“糖坊桥”,桥很高大,全部是木头搭建的,据说是兴化城区最长的一座木板桥,走上桥感觉高陡狭窄,可见桥下水流湍急,行走在桥上会胆颤心惊。

这个桥很忙,因为桥西城墙的高墩子就是一个草行,来来去去买草的人很多。草行那时主要卖两种草,一种是柴草,整整齐齐的长芦柴杆捆起来,一捆有一人可抱的大小。这种柴是在荒草地里精选出来的,烧锅很“熬火”,见烧,是上等的柴火,价格就贵了。不过大部分被一些打柴帘子、编芦席、打褶子的人家买去了。

一般人家买另一种乱头草,有些瘦弱又长得不高的柴草,更多的是原来缠绕在在柴草身上的杂草,割下来不好再精选,于是捆好就行,杂草都在下半部,因此这种草捆,上面柴草杆子稀疏,下面乱草多,所以也叫“大头墩”。这种草价格便宜,来一船马上被抢了。

也有人家要草行送上门的,就有专门扛草的人。到了秋后,人家储草,卖草的扛一杆大秤,拎个秤砣,就着草堆称草,秤杆上套个扁担,两个人担着,有时捆子大了,扁担要举过头顶,一捆一捆地称。最后买了一大堆。扛草的来了,会打成一个大捆,小膀子粗的麻绳,一头有一个木头钩子,捆草的时候,绳子圈了后套在木头钩子里,反反复复压着挤着,上劲,成捆,然后有人帮着“撮”,就是两人把草捆抬起来,扛草的人钻到草捆底下用头顶着绳,把大捆草整个背在身上,起身上路,像一个草的山头在移动,看不见扛草人的脸,但是一路听到他的哼哼声,短促而沉闷。

扛草人从西水关进城中心的路有好几条,东边是明瓦巷,西边有淘沙巷,都是一些正规的房子。

历史上看,县城里很多人家是苏州阊门“洪武赶散”移民来到兴化的,他们到了水乡有意重塑有关江南故乡的文化记忆。在城内西水关一带,修建了大片粉墙黛瓦的苏式民居,还将江浙地区使用蚌壳磨制明瓦的习俗带入兴化,建起了别具风情的明瓦楼,再现苏州的淘沙巷、明瓦巷的景致。

尽管有个乱糟糟的草行,那时在西水关一带,可以感受出苏南一带“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