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天一起唱
和春天一起唱
——读孟浩然的《春晓》
□王大智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话说得多有气魄啊,众人都爱此句,一位唐代诗人也喜欢,就用“浩然”作为自己的字,希望自己能够养成浩然正气。这位诗人就是孟浩然。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春天好睡觉啊,天亮了都不知道,一觉睡到自然醒。也难怪,这是生理的需求。唐代杜甫也说了嘛:“春光懒困倚微风”,春风使人慵懒,倚着风儿都能睡着。宋代林升也说:“暖风熏得游人醉”,醉比困更高一个级别。诸葛亮虽大梦先觉,但“窗外日迟迟”“草堂春睡足”。他不仅早上要睡足,中午也要睡足。他智慧高,恐怕也是睡眠高手。我们有位美丽的姑娘还捡起石子儿什么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因为她要在酣睡中织一个与远征的丈夫约会的美梦。春本是佳节,但也令人困,令人乏,甚至令人昏。你听从生理的,没大错。但你沉醉不能自拔,就是大错。诗人说了嘛:“春眠不觉晓”。你听听“不”的读音,短促,坚决,是自责,亦是自醒。我怎么竟不觉悟?竟不觉醒呢?看来诗人心理上对自己贪睡也不太满意,他有所思,有所想。
诗人接着欣喜地说:“处处闻啼鸟”,春天来了,鸟都为之振奋,加入了鸣唱的行列。不是一只鸟唱,是若干只鸟唱;不是一个地方的鸟唱,是若干个地方的鸟唱;不是静立着唱,是上下蹦跳着唱,因为“处处”,突出鸟之繁多,鸟之欢腾,鸟之喧闹。有生机,有朝气。
其实,岂止是鸟在欢腾,在喧闹?“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最先“游”来春光,觅出诗意。“留连戏蝶时时舞”,蝶要把每一个日子都舞成戏,谱成曲。“蜂狂花艳烧”,蜜蜂在繁花中身影活跃,几近痴狂。一切进取者此时都不甘寂寞。
岂止是动物们在欣喜,在狂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不是袖手旁观,它要裁剪春天,裁出美丽,裁出生命力。“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没有冷眼相看,它要温热这个春天,把春天搅成一派激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所有的花草儿都加入春天的行列,载歌载舞,你争我竞,捧出那份“最是一年春好处”。
沉醉于春好的诗人思绪的马蹄敲得更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听到如乐般的鸟鸣,突然想到昨夜的刮风下雨后“花落知多少”。“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人生的风雨;“花”既是自然之花,也是人生之花;“知多少”,不是做数学题,而是在做人生题。或许作者关心的是花的繁茂,希望美丽永存,或许作者担心的是风雨乱作,挫折袭来,花儿易逝,时光易流,事业难竟。屈原见“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有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担忧;杜牧观“日暮东风怨啼鸟”,想“落花犹似坠楼人”,有悲哀,有愁思;李清照听风雨后提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说得非常急,伤感更是浓郁。他(她)们都想紧紧抓住光阴酿成金色岁月。
所以,有志者不能为怠学找借口,说什么“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而要听听智者的良言:“春宜读子,夏宜读史,秋宜读经,冬宜读集。”思思诗人的诤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要警惕:“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诗人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因此要切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用燃烧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编织梦想,用奋斗的金线和拼博的璎珞,编织青春,这样我们就可以和春天一起唱,和青春一起唱,和生命一起唱,我们可以笑着问: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