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上》助我去伦敦

□张晓骊
2019年4月,我赴英国伦敦参加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专项研修活动。表面看,赴伦敦与读《垛上》八竿子打不着。但骨子里,确实是《垛上》的阅读让我有了去伦敦的机会。
第一遍读《垛上》,是2015年4月6日。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是因为那天是刘春龙先生《垛上》的签售日。早早地,便和几位同事一起排队,参与签售活动。捧着“晓骊老师批评”字样的《垛上》回到家,一口气读完,已经是7日清晨。
那一年,我刚刚调至垛田中心小学工作。按《垛上》城里人、垛上人、乡下人的分法,出生于兴化市最东北乡的我,是标准的乡下人。以“乡下人”的视角读《垛上》,我欣赏着不一样的垛田风光,领略着不一样的垛田风情,感悟着“垛上人”不一样的风骨。用垛田特有的人文资源滋养垛上娃成长之根,这一想法在我心中萌生。那年暑假,我为垛田中心小学申报国家级乡村少年宫,几经斟酌,命名为“垛上”。
经典诵读是“垛上少年宫”精品活动之一。2016年全市经典诵读比赛在即,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节目参赛呢?正在左右为难之时,我读到了一篇《垛上》的书评,具体内容今天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文章是用“金、木、水、火、土”架构的。借鉴五行架构,我想到用“垛之土”对应垒土成垛,“垛之水”对应水乡风光,“垛之木”对应花木蔬菜之乡,“垛之金”对应千垛菜花美景,“垛之火”对应垛上人的生命激情……于是原创诵读节目《垛田水乡》在我和孙晓芳、顾小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泰州的赛场,垛上娃第一次参赛便获得了大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首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申报。我再读《垛上》,用垛田特有的人文资源滋养垛上娃成长之根的想法日趋成熟。当年,我代表垛田中心小学申报的“千垛滋根——垛田人文资源的生命化开发”经层层申报答辩,获得省厅立项。《垛上》被我列为认识垛田、了解垛田、挖掘垛田人文精神的教师必读书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专家一直关注的,也是我们项目研究中绕不过的一关是对“垛田人文精神”的提炼。精神内涵的提炼,离不开具体形象的累积,那段时间,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林诗阳、命运多舛倍受折磨的冯秀娟、阳光活泼大胆追求的金英姬、捍卫传统爱湖如命的二先生……《垛上》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常在我脑海中闪现。
2018年11月18日,本人署名文章《垛田文化孕“洼地人格”,春风化雨育桃李英才》发表于《新华日报》。这篇文章将垛田文化的内核提炼为“洼地人格”,具体表述为:其人格特征表现为既精明能干而又难得糊涂,既虚空其心而又坚守其节,既不断进取而又知足常乐,既勇于“抗争”,又懂得“顺应”。能写下这段话,确实离不开《垛上》阅读给我的滋养。
2019年,“千垛滋根”项目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结项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第,我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参加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专项研修活动的资格,最终有了伦敦之行。在伦敦,在牛津大学的进修学院,我与伙伴分享垛田文化,将宋锦芸演唱的《三十六垛上》播放给大家欣赏。我告诉大家,这首歌出自刘春龙先生的小说《垛上》,是《垛上》助力我来到了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