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诗意的劳动

2022-04-29 08:53:17

□朱秀坤

提起劳动这个词,最先涌上心头的肯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在广袤的田野里耕种,育秧,施肥,除草,灌溉,喷药,挖墒,收割……一年四季,春秋种收,夏耘冬藏。豆大的汗珠从裸露的坚实后背上滚落,尝一口新麦,黧黑的笑脸就绽开深深的五线谱,奏出醉人的丰收乐章。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不管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都倡导劳动育人。三千年前的周朝天子要提前斋戒,于立春当日率王公贵族出城迎接主管农业的句芒神;后来的皇帝们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春耕生产,民间亦有各种关于耕种的习俗,即便游牧民族的满清王朝入关后,皇帝们也学会了种田务农,如庄稼人一般侍弄一亩三分地,别人不得染指。

劳动创造着生活,在浩如烟海的古文佳构中,有诸多篇章同样讴歌着劳动的美与诗情,如画一般令人神往与着迷。先秦时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晓畅如话、意境高古的诗句,于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自给自足怡然自乐,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来管理?读来很让人羡慕劳动的自游自在了。

陶渊明的《种豆》虽写劳动,却充满田园之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家风光在诗词歌赋的海洋里比比皆是,如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诗“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描摹的是谷场上的丰收之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则叙述了紧张繁忙的劳作场景,连童稚小儿也学着大人在种瓜,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确是耳濡目染打小养成的。一读之下质朴清新,泥香四溢,劳动的喜悦漫过诗行弥满心田,劳动之余的轻松闲适更是令人神往之至。

郑板桥著有田家四时苦乐歌,劳动的辛苦自不必说,令人愉悦的还得是阳春时“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炎夏里“原上摘瓜童子笑,池边濯足斜阳落”,清秋“紫蟹熟,红菱剥;桄桔响,村歌作”,还有隆冬季节“秫酒酿成欢里舍,笑山妻涂粉过新年,田家乐”,字里行间油然浸润着农夫村妇们的自在欢笑。只是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平民出身的板桥岂能不知?他一生最爱的正是劳苦大众,因此才能发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充满温度与情怀的心声。他也曾深情表达“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直至在家书中告诫家人“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他还要求家人耕作采收,自食其力,应该是田园之思与“农夫第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了。当听说家中新置田地收获秋稼五百斛(古时容量单位)时,兴奋得马上写信告知家人,要制全各种农具,家中妇女连同女佣,都要学习舂、揄、蹂、簸等农活,说这才像个靠种田抚养子孙的样子。想必在外当官的郑板桥是格外喜欢劳作之美,欣赏劳动乐趣的吧。而他让家人平时“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就实实在在是农家生活的样子了,其实这样的日子也美得自在与舒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享受劳动成果的那种知足,该让人多么安心与幸福。

诗歌中的劳动看上去很美。但也要知道,这种美可能不那么轻松,要付出辛酸与汗水的,在每一个脚窝播下希望的种子,浇灌拼搏与奋斗的汗水,才能最终收获到丰硕的果实。

——世间所有的幸福生活都是劳动换来的。

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