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蛭”富路 别样“蛭”富经

养殖池里,增氧机“呜呜”地吐着水泡;装放水蛭卵茧的筐篮半浸于水中,刚刚孵出的水蛭苗蠕动着身子。池水中漂浮着泡沫和小木板,这是水蛭苗的“歇脚”和藏身地;池壁上,幼小的水蛭苗成团地簇在一起……日前,在钓鱼镇中朝村,记者见到了一位另类水产养殖户——养殖水蛭的吴志文。
说到水蛭,不少人还有些陌生,但提起蚂蟥,有过农村生活经历、曾经赤脚卷裤下秧田的人就记得这个田间“吸血虫”了。人们对它避之不及的蚂蟥,又是如何成为吴志文致富“法宝”的呢?
现年50岁的吴志文是兴东镇平旺村人,以前从事外墙施工工作,随着从业者的不断增加,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他有一个亲戚从事水蛭养殖多年,规模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吴志文从亲戚那儿了解到,水蛭是一味中药材,对脑血栓、心脏病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改善作用,相关制药企业大量收购,成品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涨。三年前,他在本村流转十几亩田,建起大棚,开始养殖水蛭。
水蛭养殖投入大,但回报也高,平均亩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最近三年间,水蛭干品的收购价从每公斤1100元提高到今年的1700元,平均每年保持200元的增幅,这让吴志文感到养殖水蛭既有前景也有“钱图”,于是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今年4月份他来到中朝村,从别人手里接手了总面积30亩、建有8个育苗大棚及多个露天养殖池的养殖基地。5月初,吴志文以每公斤4000多元的价格购进十几公斤的水蛭卵茧,孵化后水蛭苗陆续破茧而出。
每个水蛭苗大棚辟有四格养殖池,中间过道上铺着一层螺蛳壳,原来,这是水蛭吃食后留下的空壳。刚出苗后的水蛭以漂螺为食,这种螺壳薄、肉嫩,都是从外地购进的,每公斤价格40元。水蛭一般三天投喂一次,前两天他就一次性投喂漂螺200多公斤。水蛭苗的前20天到一个月间,主要以喂食漂螺为主,以后改喂本地产的螺蛳。水蛭吃得多才能长得快,一只水蛭平均每天要进食一只螺蛳。依照目前的养殖规模,在水蛭的生长旺季,吴志文的养殖基地每三天就要投喂近3吨的螺蛳,每吨价格一般在2500元左右。
水蛭养殖看似简单,但因人工养殖密度较高,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和风险。除了需要大的资金投入外,养殖水蛭最怕发生水肿病和肠炎,这些病无药可治,只能提前预防。吴志文说,养殖水蛭最适宜的水温为25度,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也容易发病。高温时节,他通过增加遮阳网、加强通风、加注活水等方式调节水温,创造适合水蛭生长的水温。与此同时,他还通过补充营养菌的方式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确保水体溶氧量。
水蛭苗在大棚中养殖两个月左右后分到露天养殖池中养殖,养殖五六个月后水蛭即可捕获出售。成熟后的水蛭个体平均在35克左右,大的可达50克, 7公斤的水蛭可晒成1公斤的干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水蛭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吴志文表示,如果有条件,他将继续扩大水蛭养殖面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通讯员 陆照兴 全媒体记者 李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