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以致远
大智读古诗
宁静以致远
——读王维的《画》
□王大智
读罢全诗,顿生好奇,水怎么会无声呢?人来了怎么鸟不惊?这不是反常的事儿么?再看一看诗题,题目叫《画》,原来诗有多种分类,有一种诗叫题画诗,就是以一幅画为内容而作的诗。这首诗就是题画诗,既然是在一幅画中,诗中所言,就皆能成立。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幅画吧。
画是好画。首先有美好的事物。山、水、花、鸟皆有,静立的、飞翔的俱备,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共存,画面比较饱满。当然,这是常见画法,倒不奇怪,比较有意思是这些事物并非孤立、机械地组合,而是神韵流溢。因为“远看山有色”,此色,不仅使人见颜色,而且使人思气色,这样就形神兼备。再者,不仅可远观,也可近听,“静听水无声”,看画像在做游戏一样有趣有味。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善思者心中激起朵朵浪花:春去花还能常在吗?人来了怎么才使鸟不惊?
人生是好人生。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渭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英国画家雷诺兹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所以,绘画的光芒是用来照耀人生的。这正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那是想做智者,更想当仁者,因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同时,我们还要攀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认识台阶。作者追求要像山那样活出智慧的气色,春天清秀俊朗绿湿红垂,夏天枝繁叶茂青葱翠绿,秋天层林尽染霜叶红艳,冬天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气色是多彩的,多变的。作者追求像水那样活出生活的上善,大音希声,流水亦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即使春去,花还在,花常在,春有花,夏亦有花,秋冬亦然。春花娇艳,夏花灿烂,秋花劲拔,冬花傲然。一世顺利,一生美好。自己美好,鸟及万物亦谐和,鸟不怕人,友好相处,一片大同世界。这样一个人生真是好人生啊。
宁静以致远。作者自然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五彩斑斓的,但其中有个总基调,那就是静。如果作者是好动的,有些诗句就变化了。如“近听水无声”,就会写成“近听水似流”,突出水的灵动。“人来鸟不惊”,就会写成“人来鸟欲飞”,突出鸟的生机。总之,会写成山欢水笑,花闹鸟语。可作者处处写静,这并不是题画诗的要求,而是作者心声的折射。
这首诗的作者历来有争议,有说是王维的。王维就曾作诗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等等。于光阴里,于万物中皆觅静,皆见静。有说是南宋的川禅师。是他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禅师好静,更不用争说。当然还有其它作者说。
而且中国哲学也好静。《老子》说:“致虚极,宁静笃。”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有言:“静则生慧,动则成昏。”中国古人还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圣人之心静宁,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伟大导师马克思也讲: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说: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所以,这首题画诗表面是在题画,实际上是在写人生道企盼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