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 沟
话渔·画渔(61)
浑 沟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把这样一种极端的捕鱼方式叫做浑沟,想必会有好多人不明白,比如“浑”字是不是这样写。不过说白了也简单,“浑”在这儿当动词用,意思是把水搅浑了,搅到那种稠糊糊的状态,鱼儿吃不消了,无处躲藏了,浮到水面了,咱们来个顺手逮鱼。
其实,浑沟只是乡下孩子的游戏,有点恶作剧、瞎折腾的顽皮,还有点不屈不挠、胡搅蛮缠的霸道。大人们自是不屑一顾,这原本就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捕鱼行当,可我们小时候却总是乐此不疲。
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校不怎么上课,加上有一年还闹地震,没多久又放暑假了,也没什么作业,我们的日子就剩下玩了。玩得最多的地方是芦滩,逮蚂蚱、捡鸟蛋、抠螃蟹、挖野荸荠……
芦滩边有好多沟塘,有的是庄稼人挖荒垡时留下的,有的原本就是用来“焐”鱼的。每年汛期,这些沟塘都被大水淹没,鱼也就顺势游进来,有找食的,有“咬子”的,有打洞藏身的……等水退了,总有一些鱼游不出去了,也许有的穴居的鱼儿压根就没打算走。
不知是谁发现沟塘里有鱼,还不少呢,晒阳的黑鱼,觅食的鲫鱼,那也只有大呼小叫了,手中没工具呀。就是有一柄鱼叉或一张趟网,那又能怎样?黑鱼没戳着,一个闪身沉下去,什么时候才会再浮出水面?趟网再怎么趟,也就趟些螺蛳虾儿小鱼,那些钻在洞里的黄鳝螃蟹才不理你呢。干着急是没用的,大伙儿就有点耍无赖了,干脆跳下去摸,摸不着就搅浑水,看你出来不出来。
这样的想法或许最初是从打“牛汪”那儿得来的灵感。夏天蚊虫多,尤其是牛虻,叮起牛来忒厉害,牛拿它没办法,只有无助地甩甩尾巴,常被咬得血淋淋的。不知是牛的本性使然,还是人的发明创造,每逢夏季,农人都要给牛准备一处水塘,也就是“牛汪”,让牛在里面戏水打滚,牛身上沾了一层泥浆,这样牛虻就难以下口了。牛在打滚时,水搅浑了,有些鱼虾就被“呛”上来了。
管他是不是受了打牛汪的启发,反正我们在放牛的同时,偶尔也会让牛做个捕鱼的帮手,当然不会像老鸦那样要它代劳的。找一块差不多的沟塘,最好是没口子的,有口子也不要紧,挖几锹土堵上就是,然后把牛牵来打牛汪。这时的打牛汪与平常的打牛汪是有区别的,平常是让牛自由活动,现在却是要牛完成几个规定动作,在水塘里遛上几圈,先把水搅浑了再说。水浑了,那些憋不住的虾儿和小鱼最先浮出水面,虾儿一撅一蹦的,小鱼则有气无力地咂着嘴巴……我们抓紧捞取,手逮,网抄,或者干脆把鱼攉上岸。要不过会儿水清了,鱼虾缓过神来,那就晚了。不过,我们哪能满足这一点点小鱼小虾,还有更大的企图——捉更大的鱼。那就索性叫牛靠边站,大伙儿一齐在沟塘里闹腾开了,手脚并用,兴风作浪,直把满塘泥水搅成一锅糨糊,鲫鱼鲤鱼出来了,黑鱼鳅鱼出来了,黄鳝螃蟹也出来了……一场浑沟才算是到了高潮。
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牛的帮忙,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芦滩里的沟塘闹遍了,那就到垛田去。垛田里有的是岸沟,大一点的可以“轰”,设置好了陷阱,把鱼往里赶;小一点的可以“刮”,也就是竭泽而渔;中不溜秋的就只有如上所说的“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