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水边畅想

2022-06-17 08:46:53

水边畅想

——《北上》读后感

□陈荣香

 

关于水和河流的文章,都能引起我阅读的愿望。这段时间读了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这部小说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读后如经历一场艰难的旅行,如在无墙的博物馆里聆听大师讲授,通过大运河,穿越时空,观古今之须臾。

小说以百年京杭大运河为自然环境,义和团、八国联军和清军交战为社会背景,从意大利文化工作者小波罗来中国考察大运河开始,他雇了翻译船工杂役,从运河的南部向北进发,途经江苏几个重要码头上岸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一时被清军庇护,一时受河匪威胁,一时受流散的义和团追杀,最终遗憾死去。保罗·迪马克(小波罗)的弟弟费尔·迪马克在小波罗之前来到中国,他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狂热崇拜者,他以参加八国联军为由来到中国,目的是寻觅马可·波罗在京杭大运河行走的踪迹,却在八国联军的战场上受伤,小波罗携弟弟寄出的一封可能是遗书的信来到中国寻找弟弟。弟弟费德尔·迪马克不喜爱战争,入乡随俗取了中国名字马福德,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天津做年画的姑娘秦如玉。马福德从联军战场上受伤逃离,在荒野上求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娶得了如玉,从此隐姓埋名生活在乡村。马福德做过种种苦役,最后成为一名艄公。这样的生活直到中日战争开始,因为日本人寻找摆渡人,马福德夫妇丧命惨死。在中国与意大利哥弟俩有关联的人们及他们的后代的命运都离不开大运河。小说的人物有沿着运河跑船的船民(邵家),有在运河边画运河拍摄运河的女教授(孙家),有在运河边开着有大运河收藏的小博物馆客栈(周家),有做记录片《大河谭》的制片人(谢家),作者把笔端落实到具体家族和人身上,大运河的水徐徐流淌,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历史与现代交相对接,小说显现出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小说的取材与文化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叙述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大运河从杭州出发,蜿蜒北上,“北”是地理之北,是文脉、精神之北。小说的架构奇特,作者一路向北,却不时调转返回,在多个方向和时间段里搭建构架,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人事的无常以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小说无论是布局还是人物内容及语言,都能给人直接的感受:运河的人文水文,地理历史,图片、影像、文字、绘画。这些都给人以想象以生长。大运河沿岸的城市,船民的婚俗、船事和日常生活,交通、商业化发展,小说草蛇灰线地写出了这条大河千姿百态的地方史和风格各异的生活志,《北上》于大运河于整个中国的意义、气韵、格局,显见。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这首龚自珍的杂诗,是《北上》的题记,这首诗写了清江浦上粮船纤夫之多,二百年的烟云,纤户、船民。我的身边周围有许多在水上生活过的人,对于行船我特别好奇。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详尽细致地描述了小波罗当时过邵伯水闸的情景:进船闸之前,先解散船队,第一道闸门提起后,一艘接一艘船进入闸室,进来后,闸门缓缓提升,每艘船靠着闸室墙壁,把船拴劳在墙壁方框里的铁钩子上,在固定的同时,第一道闸门放下,第二道闸门开启。第二个闸室的高水位注入进来,船一点点抬起和第二室持平,然后船驶出闸门,依次要过三道闸,最后重编队伍出发。我多次听行船的人们绘声绘色讲说船载物过闸的情景,感受他们的恐惧和谨慎,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我的大哥搞水上运输一年不到,就弃船上岸。二哥在水上运输十多年,他说水上运输首先要过好过闸这关,其余的不必赘述,人在外打拼,只报喜来,不报忧。看过《北上》,我才对船过闸有了清晰的概念。小波罗的船行到邳州地界的运河,船稍不注意就会搁浅,孙过程站在船舵旁边,对岸上的纤夫们挥手,喊号子,纤夫们把绳系在桅杆上在岸上轻松发力。外行的人根本看不出纤夫在岸上使的是绝活。他们在岸上行走,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前腿弓后腿蹬,整个身体因为用力几乎要与地面平行,他们冬天穿着裤衩,夏天浑身光溜溜的,如泥鳅在队伍里滑行。孙过程在小说里出场时,不动声色,是穿短袖汗衫的人,他的经历特别丰富,休息时习惯于保持侧睡姿,时刻辨识水声,他本来是义和拳某支领袖的保镖。在小说里他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底层人物身上的力量美和悲怆美。

好的小说,总让人探寻作者心灵的密码,《北上》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好书,鲁迅有百草园,莫言有他的山东高密,毕飞宇有他的王家庄,而徐则臣则有他的花街、中关村、大运河。《北上》,大运河呼之欲出,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光荣”站在人们的面前。兴化有许多从里下河走出来的老师,串场河的河水也在生我养我的家乡缓缓地流动,这里有许多故事和人物,等待人们去努力去挖掘去呈现。

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