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金兔子
乡村学校的金兔子
——读《小先生》有感

□张月芳
读完庞余亮老师的《小先生》,我爱上了庞老师的文字,清香,坚忍而又悠扬,像那乡村池塘里摇着尾巴游来的逗号,又像巴根草一样紧紧巴着泥土的句号,更像小学校光亮的泥操场上千千阙歌的省略号……哦,小先生,庞余亮老师的《小先生》,像当年庞老师印试卷的钢版一样,刻下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小先生》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部苏霍姆林斯基式的乡村学校的清明上河图。书中收录了83篇散文,编为六辑:孩子们叫我小先生、卷了角的作业本、奇鸟降临泥操场,自行车骑着老校长、老先生们的修理术和寂寞的鸡蛋熟了。每辑里面的每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因为它们都来源于那片土地,土生土长的家长,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穿西装去要经费的是校长,把自行车扛在肩上骑的也是校长,打钟的是黑脸的教导主任,栽野核桃的、炒粉丝的还是黑脸的教导主任。转正大军里,转上的老民办教师哭了,喜酒宴上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没转上的老民办也哭了,背过脸去,请求不要告诉孩子们……
1985年18岁的庞老师做起了小先生,在那偏远的农村,树香、花香、鸟鸣、童音和笑声紧紧地包裹了他,把他裹成了一棵树,一棵榆树,抓住乡村的土不放。他爱他的学生,爱那个小学校的一草一木,那些小公鸡们,那些辍学的女孩们,那些旁听的小鸟们,从他的心里流淌出一首首欢快、温暖,有时又夹有忧伤的歌。他观察着他们,他用疼、用爱记录着他们。这是一部珍贵的教育史,这是一部乡村孩子的野趣史,这是一部小先生的成长史,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老师去阅读的教育随笔、精美的散文随笔,书里冒出的是浓浓的地气,还有孩子们草堆里钻出的草气,混合着食堂大锅里炒粉丝的香气。
苏霍姆林斯基式的乡村学校,一群欢快自由的孩子,一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用心观察他们、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小先生,还有那严肃正直的老校长,黑脸的总务主任,转正的和未转正的同样一丝不苟教学的民办老师们,有着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教不好?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反而更缺少那些有趣而认真的小老师,更缺少那些充满野性的大自然的孩子们。那些沿着草垛往下滑、会玩弹弓、会爬树的男孩子们越来越少了。
人的一生在哪里上学可能并不重要,但遇到一个好老师,是终生的幸运。那个乡村学校里,像麦苗一样的男孩,像油菜花一样的女孩们,他们是幸运的!
从有着水泥路的大城市、有着图书馆的大学校到泥泞闭塞的小村庄、鸡鸭猫狗乱跑乱跳的小学校,庞老师没有彷徨,没有失落,作为一个小先生,他自己首先向着光亮的地方,自发自觉自律地不断成长着,怀着一颗年轻的诗心,他的每一个学生,每一拨学生,在他的眼里都是一首诗,他把他们也教成了一首首诗,谱写成了一首首像诗一样经久耐读的散文集《小先生》。
我想起了唐朝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小先生》里走进我们心里的小先生,小先生在他那个乡村的小学校里,不正是那个种树的郭橐驼吗?其莳也若子,尽管他比那些野猴子大不了多少,其置也若弃,孩子们的天性保全而其性得矣。再看我们今天的老师们,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老师们,又有多少真正能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而使孩子们能“硕茂之也,蚤而蕃也”?
在庞老师的《小先生》里,我看到了我的小先生,像庞老师那样优秀的小先生们!还有一群真实的大自然的孩子们!小学校的钟声一直在我耳边绵延回响……感恩,怀念,沉思。
是《小先生》,给我们写下了我们春天的第一页。也是《小先生》,令我生起了做一个好老师的愿望,还要加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读一读《小先生》,我们的焦躁会化为嘴角的微笑,肯定不会再随波逐流地逼着孩子去学他们不感兴趣的钢琴,让他们童年的欢乐变得五音不全。这样我们又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孩子。还有,那一大群一大群的孩子里,定有一个是我们!我们和孩子都是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野核桃,冬天的雪,我们就是那个最好的自己,那一树蓬勃的枝条,定有一枝是我们,即使在阴暗面,最蹩脚的地方,我们也竭力向着阳光,自由地生长,用我们喜欢的,决不雷同别人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献给了我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庞老师用做小先生的亲身经历奉献给我们一本倾情之作《小先生》,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阅读。或许读完后,我们便找到了一直想寻找的、油菜花地里的理想的金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