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的诗意情怀
地域视角的诗意情怀
——读邵满意诗集《幽深见鹿》
□袁 军
兴化河网密布,是名副其实的泽国水乡,这方水土蕴养人才。这片温润而泽的土地孕育了许多文学大家。
我和兴化之间最深的“勾连”之一是邵满意,我和他之间最早的交集源于诗歌交流,我们一起在同一个非常小众的“越人诗”微信群,尝试包括地域性写作和沿江沿海村落诗歌调查等不同特色的写作尝试。我把他区别于普通的文友,有相熟相知已久的情谊,是文学道路上同行的伙伴,也是心灵相通的挚友,互相搀扶,乐此不倦。
之前就便知道他一直有意积诗成集,很为他高兴,大概理解为辛苦写作途中一次小小的圆满和对自己的交代。因此,他说将寄来诗集的时候就极期待。待拿到书的时候,看到书名《幽深见鹿》,更是心生欢喜。封面第一印象和他性格一致,朴实而内敛,庄重而雅致。
我熟悉邵满意的诗歌写作历程,一路走来,涉及旧体诗和现代诗,谦逊汲取,默默耕耘,不断在研习中沉淀自己。他也有过写作的困惑,更多是执著的坚持和热情。
这本诗集分“近家乡、山河之美、四季拾穗、莺啼八荒”四辑,大多数诗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质,他以多元的方式,用心探索地域写作的可能,以想象纳入诗意的现实,表达心中对土地的深情,并以此完成对自身迸发的爱的确认。每一辑都是不同地域下彰显的鲜活意象,展示给读者丰富多纬的阅读认知。譬如“对岁月饱满深情的牌匾,每一块/都是举着骨头。”(见《四牌楼》),或者是“在徐马荒,我们适合思考”“这突然寂静的黄昏/把河水悠久的秘密告诉少年”(见《一草一木一水一人皆乡亲》),“金东门湍急的水流声反复灌溉/不断蓄起蕴章”(见《金东门与老街》)无不显现他对家乡物理的熟稔,并附着深厚的情感。他在“吴淞江畔。姑苏依偎在河边,紧贴金秋”(见《夜泊枫江》),以及“两条河流的一座城在夜晚的高度上/落在‘潇湘八景’上。”(见《潇湘八景》)在不同地域发现别样之美,多视角表象开拓广阔而全新的阅读体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他有着扎实的诗歌语言,朴实而犹见功力,意向鲜活而不突兀,内容丰富且韵味十足,随处可以赏识精彩,读来回味至深。他保持诗性传统的同时,不拘泥于现实样景,在地域写作之中,让诗歌散发哲学的、浪漫的诗意之美,让整本书显得恣意和开阔。地域写作是写作者更容易贴近生活本质、获得情感价值体验的方式,也更容易以真情实感与读者之间共情。认真读完《深林见鹿》,你就会从一个多视角地域的意境中,发现一个真情真意的诗人,溯风而立,用着深沉的言语,为我们表达爱的情怀。
愿缅邈岁月,缱绻平生,而诗爱者怀瑾握瑜,风禾尽起,心栖归处,不负华年。
累累赘述,是以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