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石窟
□潘仁奇
走山走水,不一样的云天,不一样的溪山,不一样的收获。但心境的舒展,是一样的,收获的愉悦,是一样的。这一次,我们走向甘肃境内山水之间的炳灵寺石窟。
甘肃被誉为中国的石窟之乡,其中最知名的石窟有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永靖炳灵寺石窟。大漠敦煌,烟雨麦积,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而“湖畔石窟”炳灵寺,则一直闪烁在期待中。
从兰州驱车至黄河边的刘家峡水电站大坝,再转乘快艇穿过烟波浩渺的炳灵湖。飞驰的快艇在清澈平静的湖面激起洁白的水花,一小时后,驶近黄河北岸积石山大寺沟的炳灵寺峡口。依依云影,淡淡波光,碧波漾处,白沙展露,绿意盈盈,群峰兀立,似护法的金刚,护佑着这方水土的美丽和安宁。
走上石窟码头,在导游的引领下,一步步走进大寺沟。看到上下数层鳞次栉比排布在红砂岩崖壁上的石窟神龛,你不能不惊叹历代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难怪当年生活在这里的羌人最初称其为唐述窟(即“鬼窟”)。而炳灵寺,则是明朝永乐年后的称谓。“炳灵”是藏语“十万佛洲”的音译,相传是十万弥勒佛现灵之处,可见此地石窟之众多。至今,这里尚存窟龛196个,雕像776具,壁画900多平方米。壁画中头戴宝冠的菩萨,“吴带当风”的飞天,都是精品。而石窟内外的雕像,更是这里的精华。
据资料介绍,石窟内现存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墨书题记,是我国最早的有明确造像纪年的题记。早在1600多年前,这里的灵山秀水就已呈现出佛性的悲悯和庄严。
生命最好的姿态是绽放,即便是石头,也可注入生命的意念,绽成一朵莲,开示众生。
一代又一代工匠以信念为模,虔诚作刀,巧思密运,将万千气象浓缩在一窟内外,给无生命特质的山石注入坚毅和神圣,将心中之佛塑成眼前之石像,使其有了圆润,有了灵性,有了威仪,接受千年膜拜万众敬奉。人们把佛像塑在这里,也把心放在这里。就如藏民礼佛朝圣,转山转水,一路磕长头,一生祈愿,一域祥和。
依山雕凿的171龛弥勒坐像,庄严饱满,挟盛唐气象,端居雄视,是这里最大的一尊佛像,高达27米,比云冈的露天佛、龙门的卢舍那佛还要高大。可当我们走过架在沟上的独孔水泥桥,站在石窟群的对岸,似乎无需仰视就能看到他的全身,他那么高伟,又那么平易,仿佛在和你喃喃对语。
明澈的阳光照在崖壁上,似不散的佛光袅袅,崖壁上闪光的是千古不变的虔诚和执着。正是这份虔诚和执着,才能在这陡峭峻险的崖岩上凿成如此壮观的奇迹。
想到坐快艇来时看到的黄洮分界线,那里,浑浊灰黄的洮河与清澈湛蓝的黄河奔流交汇在龙汇山前,“半江碧水半江浑”,形成清浊分明的一条水线。“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心本应是清净无尘的,奈何浊世嚣嚣,总在无情腐蚀着人性的善美和纯真。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熙熙为名,攘攘为利,怎不泥沙俱下?浑浊的世相中,修行者能秉持的,不就是那颗始终保持清净的虔诚之心、执着之念吗?
不远处的睡佛殿内,安睡着一尊从因建刘家峡水库被淹的16窟复原归位至此的卧佛,这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他右手枕头,侧卧向右,双眸微闭,眉眼含笑,嘴角微微上扬,是涅槃,又似在禅定,不悲不喜,无忧无躁,平静中自蕴一股威势和力量,充满慈悲和涵纳。有人说佛的眼睛即使闭着,也洞察如炬,提醒人们要修持于心,慈悲于世。
风儿吹过,静谧的佛洲传来清亮的风铃声,使无形的风有了轻柔的旋律,可以感知,可以沉湎,可以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