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沟
话渔·画渔(66)
轰 沟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乡间渔事往往被赋予太多的娱乐色彩,想想,从最初的谋生手段到后来的陶冶性情,这中间变化的难道仅仅是捕鱼与垂钓的名称吗?难怪人们要说“吃鱼没有捕鱼乐”了。
想起我们小时候捕鱼不正是冲着玩儿去的吗?尤其是漫长的暑假,我们可以由着性子疯玩。玩得最多的是下河“洗澡”,捉迷藏,打水仗,比“屏气”;再玩就是捕鱼了,趟网,鱼叉,虾罾,逮着什么玩什么。几天的新鲜劲儿过去后,就想着变换花样,来点别的,可还是离不开“洗澡”和捕鱼,最有趣的莫过于“轰沟”了。常常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约上三五伙伴,扛一捆竹箔,拎几只篓儿,撑一条小船,我们“轰沟”去。
轰沟自然是一种捕鱼方法了,似乎只属于垛田地区所独有。倒不是这种捕鱼方式有多神秘,关键是垛田的特殊地形。垛田,就像是一片宽阔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块草垛一样的田块。这田块杂乱无章,横一块竖一块,大一块小一块,长一块短一块,中间形成了无数条田沟,垛上人称之为“岸沟”。轰沟就是用“轰”的方法去捕“岸沟”里的鱼。
兴化城东有个垛田镇,垛田镇里有无数的垛田,无数的垛田也就构造了无数条岸沟。这些岸沟正是轰沟的好地方,但并不是每一条岸沟都适宜轰沟的。什么样的岸沟合适呢?那些垛上人叫做“騃沟头儿”的,也就是只有一个出口的,像“U”形的岸沟。
我们在满垛田里寻找这样的岸沟,这样的岸沟又常常处在偏僻的地方。同伴中总有一两个是有轰沟经历的,连忙说出一个叫“三角荡”的地方。撑过去一看,果然,那里就有一条条“U”形岸沟。我们随意找了一处,在沟口停好船,早有人性急地搬下竹箔,跳到河里,把岸沟拦起来。这样,整条岸沟就成了一个封闭的水体。接着又有人把篓儿卸下,依次插在竹箔里侧。这篓儿就像“篦篈船”上的那种,竹篾编成的,设有内陷的倒须,鱼儿进去就出不来了。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就开始轰沟了。
一帮人上岸,走到岸沟最深处,一齐跳入水中。玩水者有之,摸鱼者有之,疯闹者有之,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把沟里的鱼儿往沟口的鱼篓里赶。岸沟本来就很狭长,鱼儿又没有太多的藏身之处,受了惊吓后,一个个急急地四处逃命。可哪里有四处之说呢,只有一个出口,还被堵上了。这就由不得鱼儿了,没办法,只好乖乖地钻入篓儿里。因为有竹箔拦着,无需担心收篓时,鱼儿会乘机溜了。那就抓紧把篓里的鱼儿收了,倒到船舱里一看,啥鱼都有,大多是些虾儿和小杂鱼,像鲫鱼、鲤鱼拐子很少,黑鱼更是看不见的。这就怪了,岸沟里应该少不了黑鱼的,都到哪里去了呢?那是我们“轰”得还不够,黑鱼“埋”到泥里了。于是,我们起劲地在岸沟里“兴风作浪”,把河水都快搅成泥浆了。黑鱼还有黄鳝到底经不住折腾,有的浮出水面,“缴械投降”,有的横冲直撞,“误”入篓中……
轰沟并不是少年的专利,大人们也常忙里偷闲地玩上一次,不过要比孩子们“文雅”些。他们会带上趟网、鱼罩,不像孩子们那样极端。孩子们可不管这些,只是觉得好玩,又玩水又捕鱼,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