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 网
话渔·画渔(73)
弓 网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夏季的里下河水乡,总有一些风景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一条宽广的河流,一处近岸的水面,一只小小的连家渔船。船头一渔翁,一把桨;船尾一渔婆,一把舵。桨是单桨,渔翁不紧不慢地荡着,船却并不怎么向前;舵呢,渔婆也是漫不经心地掌着,手中竟还做着别的活计。你肯定会纳闷,他们在干什么呢?如此这般的悠闲自得。过不了多久,你会看到渔翁停下船,从桨桩下面拉起一根绳子,好长好长,最后拽出一张网,那网的底部又有一个长长的袋子。渔翁抓起袋子顶端,抖几下,倒出一大堆东西。那东西活蹦乱跳,细细的、白白的、嫩嫩的。你一眼就看出来了,白米虾。
原来,这是渔人在拉弓网。弓网,顾名思义,其状如弓,像拉满了的半圆形的弓。弓网是怎么做的呢?先要由铁匠打好两根上下平行的“底衬”,两边留有“插口”;然后将硬扎的竹片弯曲成弓形,两端与底衬的插口固定;再把已结好的网衣和网袋连上,弓网就做成了。底衬的作用是防止弓网陷进淤泥,也有用竹竿做底衬的,效果总不如铁制的好。在底衬的两头和弓网的顶端各扣上一根绳子,扎拢了,就可以作业了。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网衣的网眼既不能太密,太密了会阻水;又不能太稀,太稀了会让虾子逃走。网袋的网眼则是一定要密的,进入弓网的虾子会在那儿汇集。
白米虾多生活于水草丛生的缓流中,夏秋季节更喜沿岸浅水处觅食和繁殖。虾的游泳能力都较差,仅能作短距离的游动,白米虾就更不行了。渔人针对白米虾的这些特点,发明了拉弓网的捕捞方法。白米虾在弓网经过时受到惊吓会突然向后退缩,不幸落入网中,再无逃脱的可能。
捕获的白米虾,渔翁会挑到街上去卖。城里人买上半斤八两的,与现腌的小青菜烧了。那口味怎么说呢,打你三巴掌,你都不肯丢下筷子。这也只能尝个新鲜,吃多了也就腻了。卖不掉的呢?渔婆会把它用盐煮了,晒在船篷上,等干了再卖。咸的白米虾干子吃法也多,可以烧菜汤和瓜汤,起鲜的,当然最常用也是最好吃不过的则是炖蛋了。
拉弓网似乎是渔翁渔婆的专利。他们的年纪和体力已不允许再从事其他繁重的捕捞项目,可又不能歇着,嘴要吃饭,身要穿衣,生来就是手不停脚不住的命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会他们用最简单的工具,最节俭的体力,捕最低贱的白米虾。果能糊口吗?这就要看按谁的标准去说了。然而,就连这再卑微不过的劳作,现在竟也受到了挑战。先是来自渔人同行的,青壮年加入进来了,后是庄户人家也学着拉弓网了。同行也好,农人也罢,大家都是冲着一个字去的,钱呗。不过,挑战最大的却是环境,河道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河道了。这样一来,对拉弓网的渔翁渔婆来说,他们生产生活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了。
于是,记忆中的这道风景又被切换成了另外一幅画面。夕阳西下,河湖里,圩堤旁,芦滩边,三三两两的渔船,静静地泊着,那炊烟也直直地升着……这正是拉弓网的渔船。恍惚间,想起了板桥先生《渔家》诗里的句子,“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