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红楼梦》里的中秋

2022-09-09 07:58:31

□徐 薇

 

自战国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为始端,及至明清古典文学著作中,文人的悲秋情怀常常在我们心中逗起缕缕的微澜。中秋节时值仲秋,“草木摇落露为霜”之际,“今夜月明人尽望”之时,自然令人较平日更多些忧思。《红楼梦》里的中秋,尤其是第七十五、七十六回的相关描写虽难免也有悲意,然其中的美学价值颇值得我们思量。

中秋赏月,本是寻常家事,偏偏贾母出生于王侯之家,深谙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一个美学品位极高的人,一家子在她的带领下“也得开些胸襟”。

“赏月在山上最好。”贾母即这样说,浩浩荡荡一行人便移至山脊上的凸碧山庄,在敞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贾母对赏月地点的选择,是《红楼梦》里的中秋具有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美既是外物,也是人心。于山上赏月,既取山脊之空旷悠远——这是外物所固有的;又如一些哲学家所言:美是心的产品——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那么,于山上赏月而觉得美,就是由于它表现了“空灵”“柔美”的概念或理想来了。贾母带着家人在山上赏月,究竟是因其外物的美,还是人心的美?依我看,外物的景象美皆可与心象相融合,可见是兼而有之。

“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贾母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命人吹笛助兴。“月下闻笛”的提议是《红楼梦》中的中秋具有美学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秋夜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更有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等象征附加义。论及此,中秋赏月不在喧嚣,应该是心清思幽的。贾母深知其味,她没有点“石破天惊逗秋雨”的箜篌之音,也没有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之乐,而是“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之时,让乐班一位女孩远远地吹来,方才与众人一起听“那璧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的笛声。众人默默相赏,过后称赞不已。

想来,这笛声经秋风的吹漾隔空听着,应是迷蒙疏朗许多,甚而已不单是笛声,而是裹挟着秋风的密语了。

众人在贾母的提议之下于山上赏月时闻笛而觉其美,皆是把自己的情趣辐射到笛声里去了。一片景致就是一种心境。

山上赏月、月下闻笛。借助贾母非同一般的美学品位,《红楼梦》里的中秋脱离了悲秋的樊笼,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关于中秋,这种悲意之外的审美体验也是值得我久久萦念的。

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