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鸣 榔

2022-10-14 08:50:41

话渔·画渔(78)

鸣 榔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常常在唐诗宋词里读到“鸣榔”一词,估摸着或许是件与捕鱼有关的事吧。可又没见过,也难想象到底该是怎样一个场景。直到有一天,看周作人《桑下丛谈》中《鸣榔》一文,才约略猜出个大概。同时也知道了,有此疑惑者早已有之,非我一人。

这里不妨照录《鸣榔》中的句子:“杭大宗《订讹类编》卷六引施愚山《矩斋杂记》云,‘诗词多用鸣榔,或疑为扣舷击楫之说,非也。榔盖船后横木之近舵者,渔人择水深鱼潜处,引舟环聚,各以二椎击榔,声如急鼓,节奏相应,鱼闻皆伏不动,以器取之,如俯而拾诸地,饶州东湖有之。吾乡泰州湖内或击木片长尺许,虚其前后,以足蹴之,低昂成声,鱼惊窜水草中,然后罩取,亦鸣榔之义。’”

接着周作人自己又说:“幼时随祖母住鲁墟,常闻渔舟击木声,盖沉网水底,驱鱼入其中而取之……古人诗中之鸣榔则不必定是捕鱼,因本非渔人,或只是击舵旁横木,与扣舷同意,亦未可知。”

需要解释一下,文中所说的“吾乡泰州湖”并非江苏省泰州市的某个湖,实乃周先生家乡的“泰州湖”。不管是引文中的疑问,还是周先生本人的推测,有一点倒是肯定的,这就是借助鸣榔捕鱼确实是存在的。江南的泰州湖有,苏北的里下河也有,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何以见得?你看,咱们这儿敲提罾时敲击竹筒,打篦篈、放老鸦时跺踏横板,不正是鸣榔的另一种表现吗?就像汪曾祺起初不知道塘鳢为何物,等到端上餐桌一看,嗨,虎头鲨。我们对鸣榔的认识不也如此?但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了解的鸣榔,毕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嘛。

印象最深的鸣榔是儿时跟着大人到村后的得胜湖围渔。秋季节,一大帮渔船围住一大片芦苇滩,先在外围张下一条条丝网,把芦苇滩围成一个铁桶,然后一齐撑船到苇丛中,或敲打船舷,或大声吆喝,或挥篙击水,或崴船掀浪……这般多管齐下,只为一个目的,把苇丛中的鱼儿驱赶出去。略加比对,这儿的鸣榔似与周作人的幼时所见相似了。

后来又看到一种鸣榔,是跟鱼罩结合在一起的。在河流湖泊的浅水处,几条渔船圈成弧形,朝着岸边作包抄状,然后大家一起鸣榔呐喊。鱼儿受惊后四处逃窜,纷纷寻找藏身之处,无非草丛、凹塘、洞穴,还有干脆就地埋伏的。这时,渔人操起船头的鱼罩,跳下水去,一边按罩,一边取鱼。这不就是施愚山《矩斋杂记》中所说的渔事?

近年来的鸣榔又有新的演变,越来越带有现代色彩。找一条不太宽的小河,先在一头布下缳网,把河道拦截,缳网设有易进难出的机关,也叫缳袋。接着从另一头开始,一边划船向前,一边鸣榔惊鱼。等船近缳网,再拎起后面的缳袋,缳袋里已是满满的鱼儿。

说了几种鸣榔,加上敲提罾打篦篈放老鸦什么的,数量还真的不少。不过,这儿的鸣榔与直接捕鱼的渔具相比,似乎成了配角,也就容易被疏忽,大家记得的反倒是丝网鱼罩提罾篦篈之类,哪想到还有鸣榔呢。这样一说,周作人最后的推测是对的,“古人诗中之鸣榔则不必定是捕鱼”,在我看来,只是一种辅助动作而已,但这恰恰是不可缺少的。想想,少了鸣榔,这些渔事还完整吗?

 

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