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优秀学生作品展
又见晴天
高一(9)班 郑谢怡
远望乡间炊烟袅袅,微风揉过茂密的梧桐树,狗吠声萦绕在村落间。
不可否认的是,江南的景色怎样都是美的。两侧的房屋大都有些年岁了,残缺的瓦片叠在角落,无不在诉说着江南源远流长且细腻的传说。这里的人们,充满纯朴善良,也充满人间烟火气。骄阳下的古镇,安静又沉默。
走进青石巷,只见老老少少成群结伴地往同一个方向走去,人头攒动,水泄不通,颇有些过春节的意思。有吆喝着亲朋,脸上挂着笑的;有着急搬板凳,紧锁着眉头的。人来人往中,我看到一个佝偻的背影,他仿佛定格在时间里。我定睛瞧了几秒,扭头看戏去了。
戏台下已经坐满了人,如那汹涌澎湃的海浪在翻滚。乡亲们都耐不住性子了,叽叽喳喳地闹着。随着一声“开场”,大家都安静了下来,顿时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村庄,响彻天空。
一袭青衣,水袖飞扬,捻起指间,缠绕心弦,忽而转身,婀娜多姿,回眸一笑,优雅而婉约。朦胧的灯光勾勒出米白的线条,照亮鲜红的珠子,伴随湛蓝的绸带缓缓倾泻下来,渗进衣服的纤维,构成沁人心脾的图画。戏台子上,他们时而高昂,时而低语,时而抽泣,时而豪放大笑,呀呀唱着,这是水乡最灿烂的风花雪月。
我穿过化妆间,红红绿绿的戏服迷了我的眼,各式各样的脸谱让我不禁冒了些冷汗,而这些都出自院子东边的马师傅之手。我敲响木质的门,没过一会儿马师傅便开了门。闯入我眼帘的是行行列列的脸谱和光鲜亮丽的头饰,每一样都闪耀着光芒,熠熠生辉。
马师傅节俭朴实,生活极有规律。他几乎沉溺在创造的道具世界里,只偶尔养养花草。上回我在他的院子里摘了一篮子栀子花,朵朵洁白,芳香四溢,漫溢着新鲜的泥土气息。他爱坐在梧桐树下制作那些艺术品,精致的我不敢相信是手工完成的。村里老婆婆们都爱来看,顺便冷言相对几句:这玩意有什么用。
每每马师傅吃完午饭出去遛弯时,他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在那,一手拿着根牙签,还发出“啧啧啧”的声音,仔细一看便能看出些端倪,他的那张嘴裹着油光,下棋的老爷们看到便调侃道:“吆,老马今儿个吃肉了?瞧瞧这嘴。” 其实马师傅并没有吃肉,他的生活很拮据,只是抹了些油在嘴上,怕人家笑话罢了。
村里那红半边天的青衣是马师傅的孙女,她唱的戏,大家都爱听,声音甜得像蜜罐子里的花蜜。从小马师傅就时常教导她“唱戏不能只为了成角儿”,这句话在青衣心里播下种子,扎下了根。现在在戏园子里受欢迎得很,就是京剧让青衣与马师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他们共同支撑着江南水乡的这一方戏园,留下了这美轮美奂的传统文化。
锣鼓声仍徘徊在村庄间,月光正在涨潮,周围青翠欲滴的乔木都埋没在发光发亮的波澜里。台上还在连绵不绝的唱,台下的乡亲们也沉浸在其中。
当清晨的一缕阳光投射到戏园里,马师傅已在编制道具,绘画脸谱,在明媚阳光里,道具正在静默地呼吸。又见晴天,我仿佛看到马师傅佝偻的背影驮住了刚升起的太阳。
(指导老师:赵雯雯)
又见晴天
高一(15)班 金婷婷
逝去的东西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在雨中疯子般奔跑,任由风暴浇醒。雨与泪在脸庞交织,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中考结束,一张张折成纸飞机的试卷飞荡在教学楼,同学们相互拥抱,以泪水庆祝升入高中的喜悦。而我,却不属于这种欣喜,是的,我落榜了。
墨色的石砚挥向天空,成群的云雀们游荡扇动着云和雨,云层裂开了一条口子,密密地斜织着雨,闪动地透着光。风压低了嗓子呜呜咽咽地吼着,吼着。花瓣陷在泥中任由啃食拖动,越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只能看见衣衫缕动,不见阑下人。
“姐姐,买朵花吧……”
我抬起头,没有看见一朵花,只有一片片黑压压的陌生人,还有一滴一滴落在心头的雨凝结整个躯干。
“姐姐买花吗?很新鲜的。”
我听出来了,是稚嫩的童声呼唤着,懒散地挑动眼睛。卖花的人——是个小丫头?
小女孩梳着两个小辫子,瞪着圆圆的眼睛打量着那女高中生,她用指尖点了点她,女高中生左摇右晃,低下头瞟了一眼,嘴中仍咬着奶茶吸管。
她“啊”了一声,连说不买。
雨点打着窗子,滴嗒声回荡在耳边。
人们总忙碌于除自身外的一切,却忘记院中花香来。太阳悄悄地探出头。
小女孩低头摆弄着手,跑到妈妈身边,举着大伞的她像一个小蘑菇盖。
说真的,人很有趣,就算梦想再无聊再平庸,总要有信仰支撑自己,不然活不下去。
一群身披黑夜染头吸烟的少年涌过去,当代人称之为个性。太阳微微地拨开云层。
一个肥胖的男生走到小姑娘前,递给她三十元要了只花,小丫头挑了支最漂亮的玫瑰,他左手接过花,右手送出去一颗棒棒糖,两个人同时开口说了声谢谢。
在我心里,我把自己看得太该死的重要,以致于我误以为事情不如我意就可以调头走掉。那不是个性,那是我的软弱和无能,无法面对自己讨厌的事。
原谅我已经没有钱买花了,我用纸巾包着两个甜简递着她。太阳透出云层普照大地。
“呐,给你的。”阳光闪烁在她的眉梢。
我至今忘不了她眼中的欣喜和那胖男生拿着花的背影,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
“对无能为力的事当断,心中的凡欲杂念当离,目光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向,皆是过往,心才能回归安宁。”——《断舍离》
世上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用眼睛看的,只有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用心灵洞察一切,即使是坠落也具有落日般的华丽。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向上向阳的力和向下的重力。
热烈的是我而不是青春,又见到日升之美,呼吸阳光。
(指导老师:张慧娟)
品味
高二(7)班 徐鑫
品出其中味,方能明真理。
——题记
品人生百态,道世间真理;品一壶清茶,享一阵畅爽;品春色葳蕤,观小楼夜雨;品大好河山,叹世间雄壮。
霜序时节,落叶缱绻,有风吹过的季节怀着淡淡的情愫。岁月总是磕磕绊绊的牵扯着许多事许多人,犹如一辆轰隆的火车从生命中疾驰而去,留下或明或暗的印记,让我们品味点点滴滴。
我的生活就与品味密不可分。我热衷追求事物的真理,也沉迷品味世间百态。
人生不过就短短几个秋,遇到的事不过就那么多。切不可纠结繁琐,而我们要做的是去明白、去品味每一件事。学会在琐事中品味美好,那你的人生就无憾了。花落秋月圆,月圆照家齐,家齐心中乐,乐中明真理。风柔雨润,花好月圆,今年的中秋节格外喜悦,我们一家人终于又团圆了,他们不在的时候我是无时无刻地想着他们啊!
秋天,花儿们渐渐地凋谢。我想这些花朵也像人一样会老去,万物皆会逝去,只是时间不同罢了。 而他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是活出精彩的人生。
那晚的月亮分外的圆。“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这一个中秋节,家里人团聚共同赏月,简直是人生最快意之事了!那一轮盈月挂在天幕之上,寄予着对每个家庭的祝福,虽然有人仍天涯漂泊,但心总是联结在一起的。我更不奢求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家和万事兴才是我该努力去追求的。
品味会使你跨越到一个新的阶层,让你到达另一个思维尺度去思考众人的问题。
正午的阳光格外耀眼,那不远处正有一位卖鲜花的红衣小女孩。看她那格外明亮的双眼和那天真无邪的笑容,是多么的充满灵气。我想她的身世也许有些微坎坷,又或者是小女孩想体验买卖的乐趣,所以啊,品味就是要道出多种结果,多种可能,多种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出其中的韵味。四季风雨,错落山河,都是我的人间色彩,学会品味生活,品味点滴,才能让每一件事成为我的旅途星光,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熠熠而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生很长,学会品味,让时光荡漾风景,情愫牵寻感动,品味每个瞬间,惊艳我们的如歌岁月。
(指导教师:冯芯蕊)
品味
高三(11)班 陈姝月
我常常浏览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即使内容枯燥无味,让人难以有翻阅的欲望,但我依然愿意接受它们。这些文字拼凑出我心里半生寻不到的乌托邦。或许字里行间有些望穿秋水的空洞,可是宛如神祇般的文字会给我带来心灵上的充分满足。品味这些文字之余,残留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觉。
《断章》里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世间人与物息息相关,互依互存。可万事万物的分割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去定义品味,或褒或贬,特立独行地去做自己也没有什么不对。品味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定义,即使会有相似的风格,也不一定会是在同一个领域。
我总是会喜欢用一些修辞去形容某样事物,去判别某样东西。如果要我来定义品味,我会想说,寻觅属于自己品味的那段时光,像是一场漫长的徒步,像从春天走到冬天,像从湿润的花丛间走到冰雪消弭,那样的久远。找到合适自己的品味并不易,只要有选择的出现,必定会出现嘈杂的声音,漫漫长路,会愿意打破陈旧的世俗,接受自己所定义的品味吗?
喜欢《心灵捕手》里Sean对will说的那句话“那不是你的错”。一些空洞的灵魂总会扰乱你的思绪,“你真是个怪人”“这是怎样的人会有这样的品味”“天哪,你整个人看起来真奇怪”……世界总是好嘈杂,人不能被试探,人性经不起推敲,就像是篇阴谋论。孤独的灵魂想要逃避,空虚的外壳被贴上别人所定义的标签,走在陌生的街道,做着陌生的自己。
承受一些不该承受的东西,超过了自己所能承载的负荷,于是出现了破碎的自己,到底什么样才能算品味?听起来总是过于高尚,总是会有种让人不敢触碰的高度。好奇怪,好像总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了。
人会想让别人接受破碎的自己,首先就要接受自己所破碎的那一部分。要呼吁,要先明白为什么总否定,总是打碎自己,好避免再被别人打碎。或许你总是忘了你自己所掌握的一些小小的,洒落在道路上的,会温暖自己灵魂的光。所有人都是背景,可所有人又都是主体。总是聚焦一处的话,会看不清自己。不用太过于清醒,一个人的心灵与精神家园的附属品不就是隐匿在自己生命里的品味吗?所让人成长的,在不同层次里所不同的,不也正是品味吗?总爱盯着一处看,看不清别的东西,迷迷糊糊,像拾荒的人在自己的回忆里搜搜捡捡,困住本就是渺茫的自己,那样也太悲观了。有些东西,标签自己的一些东西该丢掉了。即使回忆不愿松口,我们便燃烧殆尽,将虚假的空壳化至灰烬。
我很喜欢“补偿效应”这一词。大概指的是,当一个人丢失了一部分的自己,便在自己所突出的领域找回自己。人们总是极其容易被环境影响,会因为不符合大众的品味而感到自卑。可是做小众的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独行的品味呢。
“我在燃烧。”
“嗯。”
燃烧掉那些标签自己的品味,限于但不包括那迷人的眼,心心念念的梦想,怀念又厌恶的自己,想做的事,胸口开出来的花……
我会喜欢在故乡的原野里,金灿灿的麦田里,躺在璀璨的银杏树下,不顾他人的眼光,一遍又一遍翻阅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独享自己的品味。又会愿意在朦胧阑珊的月色下,点起一盏小灯,吟诵苏轼的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是啊,少年一般的我们,又何必在意他人的品味。
年少不一定有诗,但一定有远方,有更远的远方和远方下拥有合适自己品味的少年们。
且将诗酒趁年华,不拘于一格的自己,唯有自己品味的自己……
不是你在追寻品味,是品位在追随着你。
——尾记
(指导老师:唐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