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黄鳝
话渔·画渔(82)
“吸”黄鳝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栽秧季节,田野里一片忙碌,一片温馨。
男人们挑着秧把,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脚下的步子匆匆的,肩上的担子晃晃的。女人们则站在田里栽秧,手中忙活着,嘴里还不忘唱着秧歌。这自然而野性的歌声,听得人心里颤颤的,回旋在天空,流淌在田野,传出很远很远。男人把秧担放下,擦擦汗,瞅瞅栽秧的女人,见待栽的秧把少了,随手抓起一个扔过去。那秧把画了一道弧线,准确无误地落在女人身边。可泥水溅到女人身上了,女人板着脸,故意回一个嗔怪。男人憨憨一笑,挽起裤管,拎着秧把,不声不响地蹚到田里去。
孩子们也来凑热闹,别以为他们是来当帮手的,才不是呢。大人的事情与他们无关,他们是来“吸”黄鳝的。
秧田里有的是黄鳝。那田埂下挨着水的一个个洞口,告诉孩子们黄鳝活动的踪迹。要想吸黄鳝,首先得会识洞口。并不是每个洞口都有黄鳝进出,说不定就有老鼠洞、蛤蟆洞,甚至蛇洞呢。大人的言传身教,加上已有的历练,让他们俨然成了行家里手。你瞧,那贴着水面的干净而光滑的洞口,肯定有黄鳝经常游进游出了。有的洞口会有泡沫,那是黄鳝在“做窠”。这种情况栽秧时比较少见,太闹了嘛,等秧“醒”后一段时间自会慢慢多起来。
“吸”黄鳝常常是两个人配合,也有一个人的,那是高手。
先来说两人配合的。一人蹚到水田里,一人站在田埂上。看准一个洞口,一人用手(也可用脚),伸进洞里,来回运动(这就叫“吸”了),以驱赶黄鳝;一人则观察田埂另一边的动静。许是田埂太窄的缘故,黄鳝钻洞时,不知不觉就把田埂穿透了;要不就是狡“鳝”三窟,多个洞口便于逃生。一个洞口在“吸”,对面的洞口会漾出浑水。这时,田埂上的人见有黄鳝窜出,赶忙伸手去“锁”。所谓“锁”,就是捏着拳头,伸出中指,紧紧夹住黄鳝,不让它逃脱。黄鳝一旦逃脱,钻进秧田松软的泥土里,那就难捉了。逃脱的又常常是条大黄鳝,小手很难“锁”住,也就不免懊丧地大叫。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大人也会过来帮忙,当然是男将们了。那人只在黄鳝逃脱的地方看了看,很随意地在泥里摸了摸,一条足有半斤多的黄鳝扔到田埂上了。孩子们傻了眼,继而满脸崇拜,想象有朝一日也能练就这一手绝技。
再来说一人单独的。那人既要蹚到田里“吸”洞,又要翻过田埂“锁”黄鳝。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不是高手是什么呢?
“吸”黄鳝也会发生一些趣事,多少让劳作的大人解解乏。这不,一条大黄鳝“埋”在洞里,管你怎么“吸”,就是不出来。孩子们没辙了,只好涎着脸向大人求援。还是那个男将,以为小孩嘛,力气小,“吸”劲不大。他把孩子支开,自己“吸”起来,刚伸手进去,就感觉到有黄鳝,还不小呢。于是,就有了挑战的冲动和快感,心中窃喜,脸上满是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可他把该用的技巧都用上了,折腾了半天,女人都催他抛秧了,狡猾的黄鳝还是一动不动。孩子们又在一旁观战,他的心里不由着急起来。而女人也不再催秧,倒有阵阵嘲笑的言语,一个大男将,连个黄鳝也弄不住。男将的脸有点发热,也不回应,径直走到圩堤上,拿来一把铁锹,干脆挖起黄鳝洞来。女人们笑得更厉害了,前仰后合的。男将只管挖洞,并不理会。挖了几锹,没有;再挖,还是没有……几米长的田埂挖了,黄鳝的影子也看不见。男将的头上冒汗了,明明有黄鳝的,难道飞了?女人们也走过来看热闹,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田埂上。男人铁下心来,坚信自己的直觉,肯定有黄鳝,不会错的。挖!忽然,锹底下“咔嚓”一声,一个陀螺样的东西蹦出来。众人正诧异,又有一股鲜血涌出。男将已知道什么回事了,小心地又挖了两锹,黄鳝的身子出来了。围观的人们愣住了,这条黄鳝该有多大呀。说上斤的有,说斤半的有,回家一称,二斤翘翘的。
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大的黄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