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新秀 因为深爱所以执着
兴化有戏(上):
淮剧新秀 因为深爱所以执着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晨)梅郎故里,戏曲圣地,泰州是梅兰芳的故乡,也是传统戏曲的故乡。2022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让更多人走进梅兰芳的艺术世界,感受大师的个人魅力、道德风范。艺术总是相通的,在兴化,传统戏曲文化的滋生土壤同样丰沃,淮剧是咱们兴化很多老百姓的最爱。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先生曾说:“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同样,在兴化淮剧团里,“小淮班”里的孩子们也很努力,要想成“角”儿,必须苦练。
淮剧的“唱做念打”,以“唱”居首位。唱戏,嗓子是本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清晨六点,兴化淮剧团里传出了咿咿呀呀的开嗓声,挺直腰板,气沉丹田,喊嗓、吊嗓,一天的工作从嗓子的“调音”开始。戏曲行业专业性要求极强,除了唱功,想要登台亮相,身段、姿态也必须打造得无可挑剔、游刃有余,而“腰腿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腊月雷》《香罗带》《周仁献嫂》打戏较多,鹞子翻身、涮腰、朝天蹬等高难度动作频频运用,这考验的是淮剧演员的体力,更是功力。
这边刚刚结束晨练,那边又吹起了“集结号”,早上十点,准时出发,这是“小淮班”文艺惠民的第60场演出。一路的颠簸,对于小演员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时而眯眼小憩,时而彼此揣摩角色,此次演出的目的地是姜堰区南港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一下车,小演员们很快都忙碌起来,舞台帘幕后一方狭小的空间内,就是大家的简易化妆间。兴化淮剧团青年演员杨漱雨给记者介绍到:“一般前面是我们的舞台,那这里就是我们的后台化妆间。其实也是蛮简陋的,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大概一个妆4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能化完吧。”
一声哀怨的唱腔开场,折子戏《腊月雷》拉开帷幕,全剧围绕“孝”字,讲述了养子张继保高中状元回乡,蔑视乞丐为生的养父母张元秀夫妻,遭暴雷击死的故事。淮剧是“草根艺术”,是最贴近广大老百姓生活的艺术。小演员们声情并茂,时唱时念,情感转折,环环紧扣。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淮团有好戏,全凭一股力。台上,演员们挥洒豪迈,台下,乐队演奏也是一场视听盛宴。文场开演二胡作伴,拉出了情意绵绵;武场开打板鼓、堂鼓、小锣齐刷刷上阵,奏出了“千军万马”的铿锵之音。在场的老百姓个个叫好。
下午四点,第一场演出结束,来不及收拾疲惫的小演员又再次踏上行程,赶往下一个地点准备演出。夜幕降临,村民们闻讯而来,淮剧团所有的演职人员草草吃了晚饭——两个小面包和一碗泡面。
一场大戏在数盏聚光灯下开幕,《板桥道情》娓娓道来、入耳入心;淮剧《孟姜女过关》、小品《二毛戒赌》在小演员活灵活现的演绎下,将演出气氛推向了高潮,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兴化市淮剧团成立“兴化市淮剧演艺有限公司”,并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联合招生,面向全省招收、培养了两批共40名“小淮班”专业学生,给传统的淮剧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今,这40名淮剧小演员将撑起淮剧团的四梁八柱,他们当中最小的也才16岁。
“不累不累,就是你对它感兴趣就不会感觉累。”“我喜欢流行乐,但是我更爱淮剧。我学这个的初衷,就是因为家里有很多老人喜欢听淮剧,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唱给他们听一听。”“我外公以前就是干这个的,我在这种氛围当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看过师哥师姐他们的演出,我站在台下,感觉到自己对舞台的向往。”小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对淮剧的热爱。他们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演绎着《腊月雷》里的老生张元秀、《香罗带》里的青衣林慧娘,虽然尚显年轻稚嫩,但他们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专业感悟唱着曲中调,演着剧中人。初冬的晚上,寒意袭人,在他们挥舞的水袖里,流动着满满的敬业与诚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名角”的成长需要浇灌多少苦练的汗水?或许这些小演员们也不知道答案。怀揣一个梦想,在技法上深耕,在舞台上坚守,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