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恩典”鱼圆升级记
从个人创业到吸纳一帮姐妹共同兴业
沙沟“恩典”鱼圆升级记

陈丽萍(左)在店里制作鱼圆。
本报讯(通讯员 汤志宏 姜洪义 全媒体记者 顾日升)2月18日上午12时许,沙沟镇新大街上的恩典鱼圆店香气四溢,店主陈丽萍正和员工卢玉菊、王振兰炸鱼圆。
“今天要炸200斤。”身着玫瑰红工作衣的陈丽萍笑呵呵地说。200斤供给两个客户,数量都是100斤,一个是上海虹口区爱峰敬老院,另一个是无锡锡山区一家企业食堂,昨天两个客户就将各自的2000元货款打来。
200斤鱼圆需200斤草鱼,陈丽萍一早就起来宰鱼,然后到八九点钟喊来卢玉菊、王振兰进店帮工。除去原料鱼、油料、快递费等费用,200斤鱼圆获毛利约800元,其中需支付两名员工务工费310元。
“鱼圆店能渐有名气,赢得客户青睐,多亏了市人社局开办的鱼圆技能培训班。”陈丽萍说。
陈丽萍是沙沟镇沙北村村民,8年前沙沟集镇老街改造,她花5万多元买下上下两层的破旧店面伺机创业。2018年,古镇旅游兴起,沙沟大鱼圆走俏,她便装修店面,支起炉灶,加工沙沟鱼圆。虽然生产出来的鱼圆总能卖得掉,但回头客较少。
“回头客少,说明鱼圆没能留住客,鱼圆质量需要提升。”2021年春,市人社局文达职业培学校举办鱼圆制作专题培训班,陈丽萍报名参加。陈丽萍拜讲师——兴化皇嘉大酒店大厨张华为师。将鱼片水中浸泡,改为流水冲洗,以及入锅不同时段的火候掌控等,经过不断实践将鱼圆味觉、味感提升了一个高度。陈丽萍获得了沙沟鱼圆制作专项能力证书,并将鱼圆店取名“恩典”。
弥散着热气,凉落在竹簿上的一颗颗大鱼圆,与常规沙沟大鱼有所不同。鱼圆呈鱼肉的自然色,没有表皮的“黄”,以及黑点、红丝,食之鲜嫩且有嚼劲,没有“渣”感。
没有“渣”感,有两个原因。陈丽萍解释道,其一是鱼原料好,采用是沙沟大水面草鱼,鱼肉纤维长而硬;其二是鱼肉片清洗讲究,剐成的鱼片,采用自来水流水冲洗,直至水清为止。冲洗非浸泡,之前采用浸泡法,易使鱼肉发浮,淤血等杂碎清理不清。表面无油黄、无杂色是缘于油温掌控及适时换油,加之冲洗鱼片干净彻底,一丝不马虎。
鱼圆质量上去了,回头客骤然多了起来,上海等地的一些单位食堂还将店里的鱼圆列为“菜谱”预定。近两年,每到腊月,鱼圆店便两张锅同时生产、加班加点。有一次,为满足客户曾连续两个通宵生产1400斤鱼圆。
“鱼圆加工是个协作过程,一个人制作很不顺畅。”陈丽萍说,因为要到县城照顾两个在读高中的孩子,鱼圆店基本不供应门市,只依据订单生产。于是,她选择了能机动上班的姐妹加盟生产,以小时计酬。目前,共有9名女工成为固定“小时工”。女工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她们因为家务、陪读不能到工厂上班,而“小时工”正契合她们。为提高她们技艺,陈丽萍还计划将她们送到职校鱼圆制作班学习,待她完成陪读后将进行全日制生产,改“小时工”为“长日工”,共同把“恩典”鱼圆店做精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