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品

2023-03-24 08:46:53

《回响》东西

 

 

【作者简介】

东西,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长篇小说《后悔录》分别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5年度小说家奖”和《新京报》“2005年度好书奖”;本人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后悔录》《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不要问我》《猜到尽头》《东西作品集》(四卷)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现为广西民族大学作家。

【作品简介】

一桩凶杀案让女警察冉咚咚穷思竭虑,追查真相的她同时陷入了婚姻的迷局。小说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案件与情感的复杂缠绕中,揭开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心理,直抵人性最真实幽深处……

【《回响》选段】

①这么多年来,她已适应了公开透明的慕达夫,因此任何一丝一毫的隐瞒都会被她无限放大,大到仿佛环境被污染自己被欺骗了似的。她想他把我惯坏了,但人一旦习惯了就像习惯游戏规则,要改变太难了。

②冉咚咚关上卧室的门,习惯性地没有反锁。这道门是她的边境线,只要她在里面慕达夫就不会进入,即使他有事跟她商量也只是扭开门轻轻地喊一声,或站在门口把话说完,或把她请到客厅来讲清楚。出于关心或好奇,他不时悄悄地把门扭开,从门缝偷偷地看她在干什么,就像父母监督孩子。从开门的风力以及声响,她能准确地判断他是找她有事或只是观察。如果有事找她,风速会快,开门声正常或略显夸张。假如他是偷窥,那几乎没有声音,室内的空气微微一抖,几秒钟之后又微微一抖。

③在似睡非睡间,她想我自恋吗?哪个人没点自恋。我多疑吗?哪个有压力的人不多疑。凡是大家有的毛病那都不叫毛病,可为什么慕达夫却暗示我去看心理医生?“大坑案”在凌芳负责一个月后又由我负责了,有人在盼望我创造奇迹,也有人在等着看我的笑话。吴文超到底躲在哪里?抓到他是不是就可以结案?慕达夫嘴上说不想离婚,但私底下却与贝贞频繁接触,叫我如何相信他?唤雨真不在乎我们离婚?慕达夫还爱我吗?我说“不爱他”是赌气还是发自内心?……每一个问题都在突突跳跃,开始是单跳,后来是交叉跳,再后来就跳成了交响曲。

【颁奖词】

东西的《回响》,生动、绵密、厚实,它是对现实的冷竣审视,也是对人性的一次精心实验。东西以侦探小说的壳,心理分析式的叙事方法,目光锐利、逻辑严明地展开了一个案件背后人性的种种曲折、幽暗、挣扎和吁叹;那些不经意的、来自日常生活的细微回响,很可能都饱含致命的力量,可以把人的内心击溃、生活摧毁。《回响》写出了浩瀚人心中的不安、矛盾和分裂,以及它向世界所作出的微弱抗辩,并通过自我认知的挺进而产生的醒悟与内疚,重铸了爱的信念。这种直面人性的分析、探求、洞彻,是朝向灵魂的一次赤裸演出,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可能性的艰难守护。

 

《民谣》王尧

 

 

【作者简介】

王尧,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江苏省社科一等奖等。出版学术专著多种,另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纸上的知识分子》等,在《南方周末》《收获》《钟山》等多家媒体开设散文专栏。

【作品简介】

作者王尧为其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这里有故事,但波澜不惊;它从历史走来,也脱胎于每个日常;散曲民谣中包裹着唱不尽的人事变迁与世情冷暖。《民谣》铺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与革命史。它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抵挡时代宏阔酷烈之大记忆。

【《民谣》选段】

①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河水从西向东流过。大船,小船,木船,机船,偶尔也有竹筏荡过。我爱听摇橹的声音,像八哥儿鸣叫。机船高亢的声音让人心烦,但我喜欢机油的味道,在机船过后,我仍然能够闻到残留在河面上的油味。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你会听到竹篙滑落的水声像水珠落在荷叶上。

②朵儿说,她听到冰块融化和挤压的声音。朵儿的听力特别好,即使在北风呼啸时,她也能够辨别出麻雀飞往哪个草堆的方向。

你看,靠近码头的那个凿开的洞口越来越大了。靠在码头右侧的小船似乎开始晃动,四周的冰块在阳光下融化和陷落,我们上船了,我们在船上晃荡,船身撞击已经破裂的冰块,水面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站在桥上看河道,冰块就像河面上的补丁,大大小小。补丁少了,小了。清澈的河面回来了。

③在无聊的时候,我喜欢聆听各种声音。那只花猫在捉到老鼠时的欢叫,得意忘形到像余三小模拟的狼的嚎叫;猪圈里的猪呜呜,过于笨拙了,听多了人会迟钝;我在母鸡生蛋后的叫声中听出了它的疲弱,难怪它从窝里出来时的步伐那样拖沓;我曾经喜欢听麻雀夜间轻柔、短促、干脆的笛声,但在掏鸟窝时,我摸到了盘着的蛇和已经牺牲的几只麻雀;我看到了小镇上有人放飞的鸽子,鸽子凌空的噗噗噗噗,也让我屏住呼吸,但这声音不是我熟悉的,小镇上的人养鸽子,乡下人养猪。

【颁奖词】

少年的哀愁和欣乐,村镇的繁华和衰落以及一代人的信仰与命运的跌宕,王尧的《民谣》以母语之丰富复活丰沛个人记忆,为逝去时代作证词,重申长篇小说作为个人生命史诗和民族志的扩张意义。王尧是小说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民谣》由正文四卷、十四杂篇与未完成小说稿之外篇组成,寓繁复深幽于简净透澈的叙事,既是致敬中国文章传统,同时也开辟了当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新路。

 

《文城》余华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作品简介】

讲述了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北方青年林祥福与南来女子纪小美相遇、相爱,但小美在生下一女儿后突然离开,再无音讯,林祥福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小美所在的“文城”的故事。该书承续了余华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文城》选段】

①小美看见了自己命运的去向。在溪镇八年的生活,耳濡目染种种溪镇习俗,她知道婆婆所说的习俗,就是三人走上大路,婆媳各走南北,让儿子选择,应该跟谁而去。小美听闻过两次这样的休妻事例,那两个男人对妻子心里不舍,难以落笔写下休书,母亲便带上他们来到大路上,母亲和妻子各走一方,那两个男人最终都是跟随母亲而去,百善孝为先。小美心想,自己的男人也是个孝子,也会同样如此。小美不再流泪,撩起衣襟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哭泣是因为希望尚存,绝望反而让她平静。

②晚霞在明净的天空里燃烧般通红,岸上的田地里传来耕牛回家的眸眸叫声,炊烟正在袅袅升起。同时升起的还有林祥福的幻象。他看见小美了,怀抱女儿坐在北方院子的门槛上,晚霞映红了黄昏,也映红了小美身上的土青布衣衫和襁褓中的女儿。

③林祥福从躺椅里起身,走到书桌前坐下,给北方老家的田大写了一封信,让田大带上兄弟到溪镇来接他回家,信上没说其他的,末尾的一句话是“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写完后他将信读了一遍,读到最后这句话不由一怔,然后拿起毛笔把“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抹黑了。

田氏兄弟拉着大哥和少爷,在冬天暖和的阳光里开始了他们的漫漫长途。林祥福的童年是在田大肩膀上度过的,田大驮着他一次次走遍村庄和田野,现在他与田大平躺在一起,踏上了落叶归根之路。

【颁奖词】

《文城》是一部现代的浪漫传奇,也是一则现实主义的寓言。它一改余华原先紧扣现实的写法,刻意将历史推远,在他一贯的残酷与温情的纠结中,再行注入奇幻与浪漫的元素,书写了一幕乱世中的苦情戏剧,悲剧中的真情故事。其生命的深度仿佛刻意与他们身世的悬浮相对应,主人公南北空间穿越的痛切经历仿佛注定要与历史的缥缈混沌相映照。在余华一贯平易的语体中,仿佛卷起了一场情感的风暴和语言的雪崩,对音乐的酷爱在这部小说中也化作了节奏与旋律的华章。余华依然是人性、生命、生存和存在的勘探者,是历史、悲剧以及人间真情的揭示者,但在《文城》中,他也成为了一个文体的不倦探索者。

 

《雾行者》路内

 

 

【作者简介】

路内,1973年出生于苏州,小说家。2007年因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受到关注。2013年凭借《花街往事》获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2014年以《天使坠落在哪里》为最终篇完成70万字的"追随三部曲"的写作。2015年,《少年巴比伦》被改编为电影。2016年因《慈悲》获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被《南方人物周刊》认为“呈现了时代裹挟与业力流转下个体的尊严与慈悲”。2020年出版第七部长篇小说《雾行者》。2022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关于告别的一切》。曾担任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会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作品简介】

2004年冬,美仙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周劭重返故地,调查一起部门同事的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的多年好友、南京仓管理员端木云不告而别。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这是一本关于世纪交替的小说,从1998年的夏季,到奥运前夕的2008年,关于仓库管理员奇异的生活,关于仿佛火车消失于隧道的二十岁时的恋人,直至中年的迷惘与自戮、告别与重逢,一群想要消灭过去之我的人,以及何之为我。

【《雾行者》选段】

①二十二岁以后,他把日记减缩为句子,像过度狂热的青年时代冷却在水里,句子的密度等同于时间的密度,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空白是一道道细密的裂纹,只有他自己能觉察到,并且裂纹之深、之长、之密,构成了一个沉埋在语言之下的文本。

②他告诉我说,广州是一个梦境般的城市,尤其夏天,植物在建筑之间疯长,台风和暴雨经常光顾,时而溃烂,时而金光闪闪,不会期待夏天过去,不会为冬天做准备,抒情和虚构都落在眼前,因为南方城市庞大又密集的细节足够描摹,即使梦,也达不到这种饱和度;这里的男人女人,粗鄙或精致,都有很强的距离感,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就像夏天午睡的人,那种生硬的普通话或是粤语,像梦,像电影。他这种外来仔,究竟是搭上火车回到北方呢,还是搭上轮船远渡重洋呢?令人费解。

③那天吃过饭,我们往回走,正遇到一场民谣演唱会开场,年轻的小孩们往酒吧里走。端木云站定脚步,忽然问我还写作吗,还写那些似是而非的民谣歌词或诗歌吗。我说,不再写啦,专心做新闻,新闻是我的责任,诗歌在天上。他表示不理解。我说,做新闻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我的敌人就在对面,不可战胜不可计数的敌人,诗是冷冷的星空笼罩着我,我带着一切诗意冲向敌营葬身其中,就是这种幻觉。他说,明白了,可是很幼稚。我承认幼稚。后来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会忘记敌人,只依稀记得那些曾使我们摇摆顾盼的事物。

【颁奖词】

《雾行者》是路内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小说以“雾”为1998到2008年的世纪之交赋形;以“行者”指认江湖儿女们;最终以文学命名小说家理想的“当代英雄”。《雾行者》,路内犹存的青春热血灌注即将到来的沉潜中年之思,从混沌的时代萃取和发明小说的结构,已然将年轻一代作家的小说审美拉升到新的高度,再次证明路内作为优秀小说家的能量和爆发力。

 

《烟火漫卷》迟子建

 

 

【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漠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九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瑞典、阿拉伯、泰、波兰等海外译本。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聚焦当下都市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迟子建以从容洗练、细腻生动的笔触,燃起浓郁的人间烟火,柔肠百结,气象万千。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笃定坚实的普通都市人,于“烟火漫卷”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烟火漫卷》选段】

①晨曦若隐若现时,野鸟在郊外树从或是公园离巢而出,家养的鸽子则在居民区的楼群中,成群结队地翻飞。野鸟和鸽子飞起的一瞬,你仿佛进了生意红火的绸缎店,听到的是店员撕扯丝绸的声音。嗤嗤——那仿佛撕较薄的丝绸的微脆的声音,是野鸟发出的;噗噜噜——这像质地厚重的丝绸被撕裂的微钝的声音是鸽子发出的。

②送奶员和送外卖的小哥,涌向公园的晨练者,搭早班火车和飞机出行的人,拿着扫把和撮子的环卫工人,装运垃圾的车辆,脖颈下吊着自己擅长的工种牌子的、在各大装饰材料市场门口找活干的俗称“站大岗”的民工,以及伏天的洒水车,或是寒天的铲雪车,让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苏醒,这生活的链条,有条不紊地缓缓启动,开始运转,承担一天的负荷。

③刘建国在星辰的世界里,看到了火红的百合花、金黄的菊花、雪白的莲花、蓝色的鸢尾花、粉红的桃花、紫色的丁香花,它们团团簇簇,丝丝缕缕,离散聚合,盛开寂灭,演绎着繁华和苍凉。一花方落一花起,把夜空打造成一个五彩的花园,似乎要把刘建国度过的几十个黯淡的春天,一一唤回和点亮,巧心描绘和编织,悉数偿还给他。其中一个巨型烟花,在更高的夜空豪情万丈地绽放,中心处那粉色红色紫色和绿色的焰冲天而起,而边缘处的白色光束,却向下倾斜,仿佛流向大地的泪滴。刘建国抱住翁子安,叫了一声“铜锤——”,哭了起来。

【颁奖词】

多年以来,迟子建一直在潜心地“研磨”生活,她对现实、人物、意义都表现出重心的倾斜。她在处理经验时,直指俗世间丰富多变的人生和生生不息的生灵。迟子建不是那种刻意在叙述中建构寓意的作家,这部《烟火漫卷》,却让我们在“生活”和现实之间重新建立起超越了“道德幽微性”的生命伦理和认知逻辑。我们体会到作家整合生活、把握世界和结构故事的能力,以及由于思想方式、审美方式变得日趋简洁所带来的变化。迟子建在大时代和社会生活面前,呈现出个人如何能扛住现实的负载,直面命运的坚韧和隐忍,这是“活着”的力量。迟子建写出了城市深处的这股力量。我们无法拒绝和忽视生活中的每一处“烟火漫卷”。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