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古镇沙沟:三段佳话讲述两岸情缘

2023-05-09 08:29:05

□通讯员 兴统 姜洪义 全媒体记者 李祝海

 

在祖国台湾海峡的那一端,有一群和我们一样说着同样话语、流着相同血液的人,无数个情感上的纽带有如千丝万缕的血脉,将我们彼此相连、无法割舍。里下河深处的千年古镇沙沟,就有这样一个个因情因缘连接而成的“血脉”。作为泰州市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在统战桥梁越发坚实的今天,古镇的情愫穿越时空、跨越海峡,一段段萦绕两岸的人文佳话,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情与缘的故事。

外婆桥上思亲情,乡愁自有安放处

青砖桥身、麻石石拱、鱼形立柱,连接新老镇区之间的“外婆桥”,既有古朴端庄的敦厚,又有清新典雅的秀美。“外婆桥”是古镇居民的往来要道,也是台湾原“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先生思念之情的寄托、回乡之途的抵达。

郝柏村的外婆家住沙沟管家巷。童年时代,郝柏村曾多次随母亲坐船到外婆家,“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场景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中。2011年4月,93岁高龄的郝柏村携亲属重走水路,乘船由康乐桥码头登岸,前来外婆老宅“探亲”。鲐背之年再回“外婆家”,老人触景生情,兴致所至,欣然在沙沟亲题“外婆桥”书法一幅。

为提升统战工作格局,沙沟镇党委政府结合乡愁文化的打造,在原康乐桥处修建了“外婆桥”。“醉美花红夹岸桃,含烟绿柳外婆桥”。建成后的“外婆桥”即以“鱼浪涌金”的特色景观,成为古镇的新八景之一和新的地标。

人生的轨迹不管如何千姿百态,但生命的起点总是亮着召唤回家的灯盏。“外婆桥”何尝不是郝柏村先生思亲思家的深情笔触?回归路上的深深印记?

梅花深处藏“暗香”,祖国统一寄笔端

古镇后大街老建筑赵家大房,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长廊环绕,古朴中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与韵味,这里就是“蒋义海艺术馆”。“义结万民无私则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艺术馆大门外的这副“藏头诗”对联,同样“藏”着一段“同姓共爱梅”的故事。

这副对联是台湾蒋纬国先生亲自编撰书写的。素未谋面的蒋先生又是如何与蒋义海结下深深情缘的呢?

蒋义海是南京人,曾在沙沟执教多年,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蒋义海多才多艺,爱梅如命,精于咏梅、画梅、品梅,故有“蒋梅”之称。蒋义海与蒋纬国先生结缘于1994年。那年,蒋义海在南京友谊商店举办个人画展时,一位台商观展后大为赞赏,于是请他现场创作一幅梅花图,代为转交同样爱梅的蒋纬国先生。蒋纬国先生收到梅花图后,即回了一封感谢信,其中信的第二段这样写道:“能得一爱梅同好又属同宗实不可多得。”意思就是能得到一位同样喜欢梅花的,又同样姓蒋的好友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信的最后还写道,“结合两岸爱梅人士加速促进祖国之统一。”这也是此信的主旨。红梅传情,书画会友,两人一直通过书信来往,直到蒋纬国先生去世,这段以梅传情的佳话才搁笔。

同文同源、同宗同根、同缘同愿,正是这样一个个天下大同的“同心圆”,让我们血脉相亲、心心相印的“连心桥”连结得更加紧固、更加牢靠。

菩提树下诵“和音”,爱国爱教见赤心

千年古刹大士禅林香火袅袅,梵音绵绵;菩提树下,信众们将“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道理惮悟得更加透彻。

始建于元朝的大士禅林,庙内的菩提树距今已有数百余年历史。抗战时期,这棵菩提树曾被日军连根炸断,经大士禅林第十代传人天成师太精心焐培,菩提树竟神奇般地活了下来,目前仍枝繁叶茂、年年结果。

1995年8月,时任台湾法华寺主持的大士庵第十一代传人性海师太,怀着爱国爱教的热忱之心,跨越海峡两岸,从台湾远赴沙沟古镇,捐资40多万元重建庵堂,在菩提树下顶礼膜拜、诵经念佛。“建一坐佛堂,渡一世情缘。”复建沙沟大士庵,保护古菩提树,成为大士禅林的一大盛事、沙沟人的一段佳话。

菩提树下悟菩提,大士禅林敬大师。菩提树年年生长,这段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的佳话也在口口传诵,随香火远行。

人世间,挡不住的是思念,化不开的是情感,割不断的是血脉。古镇沙沟,那桥,跨越千里连接情缘;那梅,散发着缕缕“暗香”;那树,修成缘结众生的正果。血浓于水、心手相连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正是这一段段佳话的生动注解与精彩述说……

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