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涵洞
话渔·画渔(120)
拉涵洞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曾经,里下河的乡村少年都是捕鱼摸虾的好手。用不着谁教,玩着玩着就会了。也不定非得到河里湖里,有时水田里的渔事更有趣。你可以捉墒沟里的鱼,也可以逮秧田里的鱼,还可以摸灌渠里的鱼。
是在一场大雨过后吧,农人挖开圩埂放水,河里的鱼儿常会溯流而上,游到灌渠里。也可能是田里缺水了,农人用抽水泵给田加水,在强劲的水流裹挟下,总有鱼虾被“抽”进灌渠里。正因为此,灌渠里的鱼虾具有不确定性,更值得期待;再者说,墒沟和秧田的水总有干了的时候,而灌渠总会保有一定的水量。于是,灌渠就成了乡村少年喜爱的捕鱼去处,鱼叉戳鱼,提罾“踢”鱼,徒手摸鱼抠螃蟹,都行。
但灌渠也会枯水,比如久不下雨,比如加水之前,渠底露出来了,孩子们仍旧找到乐趣,挖那些钻到泥里的黄鳝泥鳅。无事可干了,就把视线转向涵洞,里面会不会有鱼?
这个涵洞是连接两个相邻田块的水道。农人为了减少机械投入,将隔河相望的两个田块用水泥管道连接起来。涵管按照河底的走向铺设,先把河水排干,挖开一条槽沟,放进直径七八十公分的水泥管,再把挖出的土回填。这样,一个田块加水时,经由灌渠,再通过涵管,流入对岸另一个田块。长大后才知道,这种构筑物有个专业名词,叫倒虹吸。
毛主席说了,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涵洞里有没有鱼,试试不就行了。可怎么试呢?洞口那么小,又斜向河底,还拐弯,钩也好网也好叉也好,施展不了身手啊。这就难倒他们了?才不会呢。乡村少年在渔事方面简直就是天才,远超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天才中又有一两个属于超天才,他只是抓抓头,灵感就来了,随口一说,个个叫好。既然叫好,那就分头准备呗。
这一组做渔具,就是那个超天才领衔。先找来一张塑料网片,裁裁剪剪,做成差不多两米长的锥形网袋;再将一根竹片弯成圆环;然后把网口与竹环缝合,等分扣上三个绳子,并拢扎好。那一组砍竹子,或到村庄边砍清竹,或到圩堤下砍芦竹,选那细细柔柔的,十几根就够了。还有一组找绳子,找一条几十米长的麻绳或塑料绳。这就算齐了。
带着新奇和期待重回灌渠边,在那个天才指挥下,一场涵洞捕鱼大战开始了。兵分两路,涵洞这边几个人,对岸几个人。这边把竹子一根接一根绑在一起,伸入洞口,顺着涵管,穿到对岸去。等那边抓到竹子,这边再将长绳系到竹子上,让那边拖着竹子牵引过去。等那边拿到绳子,这边则将网具扣上,塞进涵洞,网口刚好小于洞口。这边活儿就算结束了。天才一声令下,大家纷纷下河,抢着朝对岸游去。二十多米宽的小河,身上还没湿透就到了。
还没上岸呢,早有人急不可待拉起绳子。天才说了,“养”着点,不要急,有鱼逃不掉的。拉着拉着,那人没力气了,就有人抢着换上去。这样一来,每人拉上一段,慢慢的网越来越沉,最后大家一起上,合力将网从涵洞里拉出来。好家伙,满满一网鱼,都从网口“漫”出来了,鲫鱼鲇鱼鲤鱼昂刺黄鳝沼虾,什么都有。
这下群情高涨。天才自是炫耀,说他起初是想用穰草把子代替网具的,可那样阻水太大,也容易磨损,当然就会逃鱼了。然而,谁也顾不上迎合,都想再来一次。如此围堵,这个涵洞还能有漏网之鱼?那就换个地方。在新的涵洞前,有人异想天开,抱怨穿竹子太麻烦,干脆让我爬过去得了。众人一惊,这想法也太大胆了吧。有的思忖,涵管那么长,得有多好的水性啊,换成自己能爬过去吗?有的猜测,里面黑咕隆咚的,不会有蛇吧,一想后背都发麻了。总有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就有人怂恿,也有人起哄,还有人激将。那人来劲了,不信打赌。有人接话,打赌就打赌,你要能爬过去,鱼全归你。那人抓过绳子,系在脚腕上,深吸一口气,就往洞里爬。天才到底是天才,他觉得危险,弄不好要出人命,正欲制止,来不及了,人家已爬出去好远。谁都不敢拽绳子,那不是救人,是直接送命。
接下来的时间,对谁都是煎熬,每个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有几个都不敢看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听到一声尖叫,出来了——出来了——大家随即瘫倒在地上。
像是约好了的,谁都不敢把这事告诉大人。若干年后,当他们都成爷爷了,每每想起还是有些后怕。那次涵洞捕鱼成就了两个人的美名,不过是以绰号的形式,一个叫“孙大胆”,另一个叫“李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