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镇姜太村干群齐唱“大路歌”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奔流不息的西塘港畔、车水马龙的S352边,矗立着一个寓意“展翅腾飞”的不锈钢村标——戴南镇姜太村,在秋阳下熠熠闪光。一条绿树成荫通村公路,在金色的稻田边延伸;排排翠绿的水杉树、簇簇白色的芦花,倒映在清澈的茅山河水中……
通村大道东侧,一个占地40多亩的果园内,硕圆的石榴绿里透红,成群的草鸡在树下争相嬉戏、啄食。果园的主人是72岁的李伏根,他说,交通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没有路即便种的“仙果”也很难售卖。现在好了,经常有城里人开着车子带着家人,来他的果园采摘石榴、梨子、赏景,亲近完大自然之后,大多不忘捉几只草鸡带回家享受来自乡村的美味。
两个轮子一起转,在田间公路上穿行,一座座桥梁横跨生产河上,“转”了40分钟才来到姜太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吴庆枫是江苏省作协会员,经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问及一个村为什么有这么长的公路、这么多的桥时,这位“作家书记”娓娓道来……
2018年,兴化市千亿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原茅山镇(2021年4月与戴南镇合并),考虑到姜太的农业基础设施及交通状况相对落后,党委决定将项目的大部分工程交由姜太村实施。得知信息之后,受够了无路之苦的村民无不欢欣鼓舞,而村两委一班人面对的确是重重矛盾和压力。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吴庆枫数次主持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解决了一系列具体问题,得以顺利施工。
工程项目总投资2400多万元,共新建公路里程4.8公里、大小桥梁11座、电灌站11座、灌溉渠2.7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姜太的生产和交通条件。近几年,村两委又通过上争项目及多方筹措资金自建的方式,先后修通道路1.6公里,进一步畅通了村里对外的通道,截止目前,姜太域内5000多亩耕地,所有的沟、荡、垛、舍及通往自然村的公墓全部通上了公路。施工期间,50多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自发到工地义务劳动,还对公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细细算来,全村已有10条公路。年愈80的老校长吴春尧不无感慨地说,谁能想到咱们姜太村也能有自己的“环城路”。每天清晨或傍晚,村民们在“环城路”上或晨跑、或散步,幸福的表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姜太村,还有座“双桥”,一座是横跨塘港河的幸福桥,一座长近百米,横跨大鱼塘连接王家舍的平安桥。平安桥是当年为解决两岸老百姓的出行问题,在村级经济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自主实施的。“双桥”的相连,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与“平安”的交汇。乡亲们对两座桥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下雪天经常有人清扫积雪,下雨天经常有人铺上防滑的草帘……
筑路难,管路亦难。为了解决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近几年姜太村先后发动能人捐款50多万元,利用环境整治清理出来的废地,结合“一事一议”项目,先后新建1500平米、900平米、800平米及700平米的停车场各1座。
在村干部岗位上干了27年、今年72岁的老党员吴怀玉说,姜太村由原来的姜南、姜北、太平、白马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历史上,陆路靠“两条腿”,水路靠“一条船”。现在路都连成网了,既有利于老百姓生产,也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收割机、拖拉机一直开到田头,电钮一按或者手机上一点,水就流到田里。不像我们那时候拖拉机要“摆渡”,抽水机要“吊炮”。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文化墙上的美德善行榜引起了行人驻足观看。上榜的有孝老爱亲、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五名典型,这些“名星”都是经过老百姓推荐,经党员群众代表评选出来,成为大家学习的身边榜样。吴庆枫说,再好的环境需要人去打造、保护,最关键的是要用身边“名星”的事迹去感染广大的村民,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去年至今已经先后评出13位这样的典型。
清澈的河水在秋阳下静静流淌,公路旁的海桐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水乡的路,水乡的桥,连接的是3000多名老百姓的心。如今,在“四敢”精气神的激发下,姜太村两委一班人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于民的工作理念,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开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干群齐唱“大路歌”,建设美丽新姜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