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推塘耙

2023-12-22 09:58:39

话渔·画渔(135)

推塘耙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推塘耙捕鱼只会发生在沤田里,至少我没见过别的地方也有这样的渔事。曾经,里下河地区有太多太多的沤田。这些沤田长期浸泡在水里,一年只种一季水稻,不种麦子,现在的种田人似乎难以想象。收了稻子,田就放水“沤”着,等到来年才会耕翻、栽秧,开始新一轮的水稻生长。从收完稻到来年“开秧场”,这期间沤田里一直“水汪汪”的,有水就有鱼,庄户人家常到田里捕鱼,拉索、踢罾、鳅鱼卡、长鱼丫子……不一而足。

这是清明前后,天气渐暖,赤脚下田已感觉不到那么冷了。田埂上走来一群少年,说是少年,大都十五六岁,算是“半劳力”了。他们的装束颇为奇特,俨然就是一副渔人打扮,手中提着鱼罩,腰间别着鱼篓,肩上扛着“塘耙”。

何谓塘耙,这要多说几句了,它是由一块木板和一根竹柄组合而成。木板长约2米,宽有1尺,厚度2公分左右,竹柄也就是竹竿,2米多长。怎么组合呢?木板两头钻上小孔,穿上绳子,先把竹竿一端垂直固定在木板正面中央,再用力将木板弯曲成弧形,然后拉起两边的绳子,对称地扎牢在竹柄半腰间,那外形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只是多了个竹柄尾巴。这就是塘耙了,为何如此设计呢?看了后面的文字,或许能悟出点道道吧。

少年卷起裤管,脱去鞋袜,光着脚丫,湴到沤田,刚入水,不由打了个寒颤,走上几步也就适应了。水刚到小腿肚子,就这么点水,能存多少鱼?其实原先田里的水深多了,只不过已慢慢退去罢了。水可以退,但鱼不会少,仍留在这片沤田里。少年左手推塘耙,右手抓鱼罩。只见他握住竹柄,塘耙紧贴水底,向前推进,刚开始并不觉得吃力,走着走着就有点累了。因为左手既要摁着塘耙,好让它着底,又要推着塘耙,好让它前行,两力并用,且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同时右手还要抓着鱼罩,自然就吃劲了。好在少年有的是办法,你可以说他是从前辈那儿学的,也可以说是自己琢磨的,这就是将竹柄拄在肚子上,由身体推着向前,手只需扶着柄就行了。

塘耙推进中,原先潜伏在水底的鱼儿惊动了,有的在塘耙经过之处翻着浑水,还想就地躲藏;有的顺着水涡,懵懂着兜了个圈,又回到原点;有的则慌不择路,远远地不知逃到哪里去了。鱼就在眼前,少年抬起塘耙,按下鱼罩,探身取鱼,随手放进鱼篓。如此这般的几次操作,捕获的净是些鲫鱼、昂刺、虎头鲨,还有乌龟,这些大多反应迟缓,速度也慢,很容易就罩到了,要是赶上黑鱼那样的可就费劲了。

只要沤田里有水,鱼就不会捉尽,不过逃走的鱼儿迟早总会成为少年的俘虏。这既要凭借个人的本领,也要依仗群体的配合。鱼儿逃走了,你总不能跟在后面追吧,在水里那是人家的强项。再说了,左手塘耙右手鱼罩的,怎么追啊?只好等下次碰上黑鱼时,眼疾手快点就是了。那可要第一时间预判黑鱼的反应,抢在它逃窜之前下罩,即便逃了,还得会“看星识鱼”,知道逃走的是不是黑鱼,是黑鱼又会逃到哪里。毕竟不是专业渔民,单靠少年一己之力很难将逃走的黑鱼捕获,那就来一场推塘耙大会战吧。他们先是一字排开,从沤田一侧向对面推进;继而朝向某个目标,包抄前行;后来人多了,干脆分工协作,推塘耙的推塘耙,罩鱼的罩鱼。人多力量大,直把沤田里的水搅浑,鱼都晕头转向,无处藏身了……本是冲着逃跑的黑鱼去的,这回连甲鱼也捎带上了。这样一种狂欢意味的捉鱼,渔获多少已没人在乎,况且那时鱼不值钱,捉多了或可当饭吃,腌了又怕费盐,其实大伙儿就是图个乐子。这在当下又是难以想象的了。

粗粗算来,这都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推行“沤改旱”,一年可以“稻麦两熟”,沤田也就看不见了。虽说秧田里还会有鱼,还会有别的方法捕鱼,但推塘耙确乎是真的消失了。

 

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