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迷 鱼

2024-01-12 09:49:50

话渔·画渔(138)

迷 鱼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迷鱼是我的说法。本想起名醉鱼,怕人家误以为做菜;又想写成药鱼,觉得不够环保;继而想到毒鱼,那就吓着读者了;想来还是迷鱼好,让人容易接受。再说了,真正的迷鱼,只是把鱼迷晕了便于捕捉,鱼过会儿还会醒过来,也不影响鱼的品质,更不会把鱼毒死。

先说一种植物。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反正里下河水乡的沟渠旁、池塘边、河岸上,到处可见它的身影,蓬蓬勃勃,野蛮生长。也许太过平常,人们有意无意把它忽略了,甚至因为它的疯长,农家把它当作害草,烦之恨之除之。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这看起来百无一用的植物,对于有心人来说,却是个宝贝。有人把它入诗,《诗经》里说“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你看,男女欢爱都得有它在场。有人以它作画,宋徽宗有幅名作《红蓼白鹅图》,皇上都对它钟爱有加。有人用它酿酒,或为原料,或作酒曲,其香浓郁,其味甘醇。有人采它制药,《本草纲目》记载,可煎服治“霍乱烦渴”,可捣汁治“小儿冷痢”,可制“蓼汁酒”治“胃冷不能饮食”。再补一句,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大观园里有个“蓼汀花溆”。

这样一说,大家都知道是何种植物了。是的,这就是蓼,也叫水蓼、辣蓼、红蓼、水荭,古籍里称它为游龙。

既说迷鱼,这个蓼定有麻醉之效。还是称它红蓼吧,不为别的,图个好听。渔人割下红蓼,放到缸里,用木棍捣烂,捞去残渣,留下汁液,这就是迷鱼之“药”了。选一处相对封闭的水域,便于施药捞鱼;面积不要太大,太大了费药;水不要太浅,浅水无大鱼。把蓼汁泼洒到水里,过不了多久,鱼儿一个个翻起白肚,就像喝醉了一样,任人摆布了。

红蓼能药鱼,还有望江南可避蛇,夜来香则驱蚊,“捕蝇草”竟然直接捕食昆虫,大自然就这么神奇。

再来讲个故事。老家有个叫桂子的,是逮鱼摸虾的高手。有时也不见他带什么渔具,就晃着两只手出去,回来时要么拎几条鱼,要么一网袋虾,简直神了。谁也不知窍门,连在渔事上一向自负的表哥都觉得奇怪。谜底终于在某一天揭晓了。村里有户培育鱼种的人家,刚放的几十万尾水花(鱼苗),头两天还好好的,第三天竟然全死了。这肯定是有人投毒了,赶紧报案,派出所一排查,目标锁在桂子身上,据说有人看到他往人家鱼池里撒药了。警察把桂子传来,桂子说我没药鱼啊,就撒了点“敌杀死”,药虾的。可人家鱼苗明明死了,还想抵赖?桂子慌了,为求宽大,又交代了用毒饵药鱼的事……

这是个“乌龙”,后来问水产专家,“敌杀死”药不死鱼,倒是药虾有奇效。原来是主人错把茶枯当菜饼了,茶枯是清塘药,菜饼是鱼饲料,两者形态颜色差不多。这事过后,好多人都会用“敌杀死”药虾了。

表哥学会药鱼,我猜是受了桂子启发,但他不承认,说是自己琢磨的。那天,表哥从米缸里舀了半升米,倒进铁锅里,等炒熟了,掺入研成粉末的蚊香,再撒上大麦酒,拌匀了,盖上锅盖焖了十几分钟,起锅后又加上猪油,一番搅和、揉捏,抟成一个个团。午饭后,表哥撑船带我到荒田边,选了条岸沟,丢下几个饵团,就到芦滩上边玩边等。过了一两个小时,回去一看,好多鱼浮在水面上。表哥说,鱼都醉了,抓紧抄,不然醒过来就溜了。我赶忙捞鱼,大小通吃,表哥叫我把小鲤鱼小鲫鱼放了,说等长大了再捕。紧捞慢捞,渐渐有鱼醒过来,晕晕乎乎地就逃了。有条五六斤的鲤鱼,大概药饵吃得少,并没醉透,看似仰面朝上,你刚把抄网伸过去,它一个激灵,潜到水下了;过会儿又浮上来,你一动,它又跑。几个回合,它缓过神了,一甩尾巴,再也见不到了。

其实,迷鱼之法,古已有之。《山海经》记载一种叫芒草或莽草的,“可以毒鱼”。唐代陆龟蒙、皮日休都有《药鱼》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一种“醉鱼草”:“渔人采花及叶以毒鱼,尽圉圉而死,呼为醉鱼儿草。”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尽管迷鱼大都以植物为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并不见提倡,也就很难盛行,但就渔事而言,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