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三尺讲台传医术 木秀成林扬师德

2024-04-09 09:52:24

三尺讲台传医术 木秀成林扬师德

——读《汪受传儿科求新》

■/冯巧岚

 

朱杰书记赠我一本《汪受传儿科求新》。我知道汪老是朱书记的大学老师,全国名中医,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这么多荣誉不是虚名,是靠自身实实在在的勤奋努力工作得来的。而且他的学术成就斐然,在中医儿科多个领域提出了创新性学术见解,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5本。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13名,弟子遍布海内外。

《汪受传儿科求新》是汪老在中医儿科学术领域漫漫求索的心路记载。既有广读古今文献的心得,博学涉猎的知识更新,也有求真悟道的探索,有静心苦想的凝练,亦有明辨真伪的推敲。其中“学术纵横”论述学科发展道路及方向,“慎思医论”列陈自己提出的学术观点;“审问医话”就儿科若干问题陈述感悟;“临床总结”列举对部分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总结。我虽是外行,读之也是受益匪浅、感悟收获良多。在“审问医话”章节中,我对“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论尤为赞同。汪老指出“育儿之道,衣勿过暖,食勿过饱,多见风日,劳动其身,爱子之意不可无,纵儿之心不可有。”诚斯言也!

认真拜读,我了解了汪老为何会走上儿科研究之路,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常常是因年轻时的际遇。的确,还是在1970年,年轻的汪医生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响水县双港公社的翻身大队,两年后又被安排至公社医院。乡下医疗条件差,县医院又在几十里外,有些农民的孩子就死在了送往县医院的路上,这深深刺痛了汪医生的心,使他产生了钻研儿科的想法。在盐城纺织厂做厂医时,汪医生接触到广大的女职工和她们的孩子,纺织女工低热多,小儿高热多,许多年轻的母亲因工作劳累又不懂得养育知识,小儿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流行,小儿患者多,更令他感到社会对儿科医生的需要。1979年他毅然考取南京中医学院儿科研究生,师从名闻遐迩的江育仁教授,走上了专攻儿科的道路。

从医、从教近六十载,汪老始终怀揣对医业的敬畏和对儿科教育工作的热忱。为让患儿得到及时诊治,汪老常舍弃休息时间为远道而来的病患加号,绝不把当天的病人推到第二天。每次门诊加班一两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他的门诊总是那么繁忙,有些弟子刚跟汪老抄方时,常跟不上他的节奏,也受不了他工作的强度。一位博士生还记得,汪老一上午的门诊量常常是60多号病人,为节省就诊时间,汪老坚持不喝一口水,不上厕所,不停跟患儿家长交流,一直忙到中午一点多钟。这位学生曾私下问汪老:“这么多病人,您不觉得累吗?怎么精神还那么好?”汪老说:“哪能不累,但病人信任我们,应觉得光荣,只要能很好地为病人服务解除病患的痛苦,再多的累也值得!”这一点,朱杰书记将汪老师的教诲完全继承发扬光大,我亲见朱书记多次从早上七点多接诊至下午一点多才下班,师风一脉相承。几十年风雨如故,几十年风雨兼程,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如今含饴弄孙之龄,汪老从没停止过自己的步伐,只因他真正热爱中医儿科这份事业,他的心也一直如自己所诊治的对象,孩童般天真、赤诚。

在患儿及家属眼中他是和蔼可亲、能帮患儿治愈病痛、妙手回春的汪医生。在学生眼中他是德高望重、教书育人的汪老师,自信敬业,悉心教导莘莘学子,三尺讲台,诲人不倦培育新秀。他常说:“我们培养的中医儿科学人才,要既能临床、教学,又能科研、写作。”一位学生描述:“他上课语速不快,娓娓道来,入耳入脑,令人感到诚挚亲切,容易激起学生共鸣。”从这些事迹中我深深感觉朱杰书记得到了汪老的真传。一名儿科医生,既能临床、教学,又能科研、写作,四能型相当于全能型了,朱杰书记不仅做到了,而且每一样都做得很出色很优秀。不然他何以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以连续两届当选省人大代表?何以成长为全省最年轻的名中医?何以不停著书立说还尽情地在书法艺术中翱翔畅游?

汪老不仅以他的学问,更以他的育人文化彰显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受人尊敬。学生选择他为导师,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跟随汪老学习,大家都会被他高度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所打动。不论酷暑寒冬还是春节元旦,汪受传工作室的灯在晚上十一点仍会亮着。每每说起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加班工作,他只是笑说:“已经习惯了。”汪受传是继江育仁教授之后的第二个全国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第一个中医儿科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另外他还是捐赠100万建立“汪受传奖学金”的优秀共产党员。不管是当年在农村、工厂,都尽己所能为工农群众服务,得到良好口碑回报,还是现在省城有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能力空间,他始终不忘初心,对每位就诊者,无论身份高低,热心、细心、耐心服务。他说捐赠百万奖学金,是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激励学子奋发努力学好本领,用医术去解除患者的疾病痛苦,用大医精诚的医德去回馈民众。

汪老一直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中华文化自信,就要落实到中医自信中去。汪老自认在多年从医生涯中,从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方法不仅能调理治疗慢性病,而且能抢救治疗许多急病重症,对于部分疑难杂症也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正由于长期临床体验,所以对中医临床治疗充满自信。他坚信只要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勤于实践、长期积累,一定会在中医药防病治病过程中体会到中国医药学宝库的博大精深,在临床上自由驰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信,发挥中医药临床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汪老几近一生的坚守,让我们普通读者亦对他肃然起敬,树立起了心中的楷模。他自述从20世纪60年代踏入医门,70年代行医乡间,叠进大小、中西医院,后再经回校随大家深造,遂立志以弘扬仲阳学术为己任,博采各学科新技术,革故鼎新,献身幼科。《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最高境界。上古几十万年的探索,5000年的文明记录,记载了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成就。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能够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但正确认识和处理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仍然任重道远,面对临床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求治未病、治已病之道,这是中医儿科人的使命。此书正是汪老在学术道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真实记录。想到汪老书房称审思斋,朱杰书记号行之堂,也是嫡亲的师徒传承呢!

又想起前几日,王振义院士百岁生日感言“回首这99年,自己完成的任务是对病人负责,医生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个人的学术经历总是由低到高,所以要一代一代传承。”朱杰书记是汪老的优秀学生,也是我们身边的榜样。自古昭阳出名医,兴化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兴化医派源远流长,医学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坚信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会代代传承,培养出更多的全国名中医和更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继承创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