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寨南村来料加工点成为村民增收亮点
“家门口”就业,挣钱持家两不误
仲寨南村来料加工点成为村民增收亮点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祝海 通讯员 姜洪义 仲辉)走进沙沟镇仲寨南村的外贸手套加工点,只见三个车间的二十多名工人坐在各自的工作台前,不停地将手套装袋、包装、装箱。“一袋一付手套,十二袋一打。”35岁的洪丽艳一边说着话,一边干着活。
洪丽艳以前在家当“全职妈妈”,上学期间每天开车接送两个孩子到学校后,人就闲下来了。现在,她正常的时间安排是:早晨6点多送孩子到学校;7点到厂里上班;下午5点接孩子回家。除包装手套外,她还负责印刷外文说明书,每月收入4000多元。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到钱,“家门口”就业增收,让洪丽艳感到充实又开心。
“目前,我们村有手套加工、裤夹加工、螺帽加工、粮食加工等6个来料加工点,其中一次性拖鞋加工点有2家,1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或‘家里’就业,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3万元左右。”仲寨南村党总支书记潘乾宏介绍说,去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仲寨南村有3000多人,拥有近4000亩耕地。土地流转后,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多在外从事装潢、经商务工等,常年在村的村民中,不少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有强烈的就业需求,但苦于“无事可做、无活可干”。
“好日子”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为提高村民的“动手能力”,针对在家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需要照顾家庭等实际,村干部主动作为,想方设法地吸引来料加工点到村里,以此帮助村民揽活,让赋闲在家的村民有事可做、有活可干、有钱可挣。
高邮市临泽镇一家出口手套厂的厂家,手套包装业务主要由周边加工点来承担。得知这一消息后,潘乾宏找到在厂里上班的本村村民仲召燕,动员她也在村里办个手套加工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做做“手工活”。在仲召燕动心后,村里腾出和整理好闲置的旧村部作为加工场所。去年3月,仲寨南村外贸手套加工点正式开工,30多位村民在此包装手套。
在这里做工的人员中,年龄最大的71岁,陪读的家长就有五六个人。为让大家能够照顾到家庭,加工点上下班不限制时间,工作自由,多劳多得;和手套厂一样,节假日和每个星期天都休息,一个月做20多天。据统计,去年9个多月,仲寨南村加工点共发放了50多万元的工资。大家十分珍惜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做起来格外用心,所包装的手套质量比原厂还高。
在仲寨南村,一些村民称村干部为“跑腿干部”,这个称呼的背后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经过村干部的双腿跑动,这些年,村里先后引来了好几个加工点,想做活的村民足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一是说,村干部主动跑腿帮助腿脚不便和年龄偏大的村民送料、拿货。腿脚不利索、儿女在外的周明春夫妇,年龄大的沈九付等村民就享受了这样的服务“待遇”。
而在仲寨南村村干部的心里,每个村民都是“家里人”,帮“家里人”揽活挣钱自然是一份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家事”。村民仲从兵在外有加工一次性拖鞋的“门路”,村干部动员他在村里办起加工点,帮助协调用电、场地等方面的难题。目前,仲从兵的一次性拖鞋加工点共有7台工业缝纫机,吸纳十几名村民在此缝纫、包装。51岁的仲跟兄学会工业缝纫机操作技术后,就在这里加工一次性拖鞋,工资按件计算,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现在,村里‘吃闲饭’的人少了,但还有想做活而没有活做的人。我们还要吸引更多的来料加工点,积极主动地帮助村民跑腿揽活。”潘乾宏说,前几天,他在外地走亲戚时,看到当地人在家做加工手工袋的活,了解基本情况后就产生了引入村里的想法,目前这一事项正在联系对接中。
吃不穷,穿不穷,有路挣钱不受穷。有活可做的村民收入增加了,消费水平也上来了。仲寨南村现有3家浴室、4家饭店、4家超市、1家农贸市场,家家生意都很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