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禁”全力 多年未见“田野狼烟起”
戴南镇姜太村:
“秸”“禁”全力 多年未见“田野狼烟起”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 通讯员 王晓荣)素有“农机铁马”之称的三台大型收割机奔腾在广袤的田野上,“吃”进片片金黄的麦穗,同时切碎麦草,不时有“吃饱”的收割机,把黄灿灿的麦粒“吐”到路边的运粮车里……这是日前,人们在戴南镇姜太村的王振伟家庭农场麦田里,看到的一幅丰收图画。
据介绍,第一步用一体化收割机先把到手的麦子“抢”上来、同时切碎麦茬;第二步一体化的大型旋耕机紧随其后,把麦草“埋”下去、把基肥“施”下去;第三步上水后用无人机化除“封草”;第四步用水埋茬一体机平田;第五步是进行机插秧。“麦草对于我们来说是上好的有机肥,一根也舍不得烧。去年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今年我300多亩田种植的‘宁麦资--518’小麦,亩产500多公斤,比去年增加近50公斤。秸秆还田已经成为我们种粮大户一个操作的必备工序……”王振伟说。
村党总支书记吴庆枫坦言,秸秆“双禁”事关环保、民生,每年到了收获季节,“田野狼烟起”成为最担心的问题,一旦发生,上级问责、百姓抱怨。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个解决这一难题的“系统工程”,10多年田里没有“着一把火”。
2018年,我市千亿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原茅山镇(2021年4月与戴南镇合并)。考虑到姜太村农业基础设施及交通状况相对落后,当时茅山镇党委、政府决定将项目的大部分工程交由姜太村实施。工程项目总投资2400多万元,共新建公路里程4.8公里、大小桥梁11座、电灌站11座、灌溉渠2.7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姜太村的生产和交通条件。
近年来,村里通过争取项目和多方筹措资金自建的方式,先后修建了1.6公里的道路,进一步畅通了村里对外的通道。至此,姜太村域内4100多亩耕地,所有的沟、荡、垛、舍及通往全部通上了公路。在此基础上,他们鼓励引导9个家庭农场,流转了全部的耕地,村里与他们签订了秸秆“双禁”的合同,每亩上交200元押金。昔日的农民成了“农业工人”,可以获得流转租金,又可以挣得一份工资。仅剩30亩老百姓的菜地,秸秆由他们运回家作为土灶燃料。
在泰州市级示范农场——王振山家庭农场的麦田里,人们看到,大型一体化的旋耕机已经“各就各位”,插秧机也已“整装待发”,灌溉渠内的清水正潺潺流入田间……据介绍,王振山家900多亩“农麦资518”新品种小麦已全部收割结束,亩产超过500公斤,麦草已“深藏”土中。家人们正将麦子送进自家的烘干机内烘干,准备送往收购站。“如今田间全部通上了公路,机器一直开到田头,卖粮也很方便,我们就像开了一个‘农业工厂’。”王振山说。
在村边的大道上,农民们用脚踏三轮车把一捆捆油菜秸秆送到指定地点,连掉在地上的零碎秸秆也扫起来放到车厢里。吴庆枫说,以往秸秆“双禁”的难点在“千家万户”,防不胜防;现在秸秆“双禁”的重点在种田大户。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蓝蓝的天上飘拂着朵朵白云;清清的河水依稀可见碧青的水草。秸秆“双禁”,给老百姓带来的是清净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