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泥塑:一捧泥土 万千世界
走进非遗泥塑的世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每一处起笔、每一次落刀、每一道色彩都蕴含着岁月的痕迹和匠人的匠心独运。
泥塑,亦称“彩塑”,中国民间雕塑工艺品之一。在黏土中加入少许矿石渣或棉花纤维,配入适量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或物的泥坯,阴干后,先上底色,再施彩绘而成。张美才是兴化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被当地群众称为“泥人张”。他的作品内容多以兴化民俗、百姓生活、市井百态为创作素材,构思巧妙、形式多样,造型拙中见巧、活灵活现,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小时候没有东西玩,就玩泥巴,后来兴趣爱好逐渐变成自己养家糊口的手艺,慢慢发现自己的手艺止步不前,在90年代初去天津拜师,拜泥人张派系,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学会了画草图,彩绘,贴金等工艺,作品质量和艺术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回忆起学艺的经历,如今已是兴化市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的张美才依旧记忆犹新。
岁月的积淀下,张美才的泥人技艺不断精进。渔网编织、中庄醉蟹、兑卤等农村的生活场景为他的泥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这些作品大部分是我真实生活的再现,泥土的故事还是要用泥土来演绎。”张美才说道。田野赋予了这位匠人生活的灵感,为泥塑增添了历史韵味和美学享受。
走进张美才家中,一个简单的工作台、几把小刀,一团泥巴很快便在泥塑匠人张美才手中鲜活了起来。“泥塑一般以木头为骨架,第一遍上粗泥,在传统手艺中,粗泥中可加入青瓦灰,可防止开裂。第二层上细泥,用于雕刻泥像的表情及其动作,制作完成后,泥像需阴干60到70天,才可以上底漆。彩绘的步骤很关键,一般用线条勾勒出上色的部位及颜色,这部分需全神贯注,容不得一点差错,否则就会有瑕疵。”从艺多年,张美才对兴化泥塑的各个环节早已烂熟于心,也总结了一套“独门秘籍”。
怎样让泥塑在时代的洪流中唱响,在世界的舞台上蹁跹?同样是很多泥塑匠人在思考的问题。2020年9月,张美才制作的《收蟹渔夫》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组委会“铜奖”。同年7月,他制作的泥塑《中庄醉蟹》在第56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21年3月,他制作的泥塑《中堡湖畔的扬州八怪人物》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创新产品设计“优秀奖”。借助于一项项赛事,张美才带领兴化泥塑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此外,张美才发现儿子张永喜在泥塑的传承与创新上,更有天赋和想法,于是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儿子。“泥塑要发展,传承是重点,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爱上了这门手艺,十多年来,我对他严格要求,共同钻研泥塑的创新技艺,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希望这门技艺在儿子孙子手中发扬光大。”张美才说。
(全媒体记者 徐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