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庄稼缺水 大爷自制“浇水车”抗旱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电动三轮车车厢里装着圆柱形的大水桶、塑料水壶、大号矿泉水瓶……大妈不停地往大水桶里注水,大爷手持通在大水桶里胶管一头的水龙头,水“呼呼”地浇到地上的黄豆、山芋上。这是日前,笔者在戴南镇南朱村一块菜地里看到的场景。
大爷名叫潘祥和,今年77岁。大妈沈巧凤,今年76岁。大妈说,这是他们的菜地,种的是黄豆和花生,好长时间不下雨了。他们夜里三点半钟就起床了,把能够装水的“家伙”都装上了水拉到田头。
问及胶管为什么会自动喷水,潘大爷指着一个插在电动三轮车电瓶上的一个小水泵说,一头通电,一头放在水桶中,开关一按就有了压力,水就抽上来了。“这里离河边较远,管子长度够不到,所以要运水过来。”潘大爷解释道。
回到家后,潘大爷没有休息,又用水壶继续给丝瓜和南瓜浇水。“其实,我们种这些东西是弄了玩玩,花生、黄豆大部分等不得收获,就用着做‘嫩果花生’‘水煮豆荚’,分给邻居们吃掉了,丝瓜也是大家厨房里的蔬菜。”沈大妈笑着说。
高温下,老百姓用自己的方法抗旱,为了金秋的收获而辛勤劳动。也许,这是他们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